【大紀元2011年03月04日訊】有著「亞洲第一智庫」之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自2010年下半年來一直在「悄悄」地搞著一個「大動作」——增選學部委員。作為中共黨中央的思想庫、智囊團,中國意識形態的重地,這次增選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很值得玩味。
第一, 最後的時限和耐人尋味的低調——增選背後的矛盾。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產生首批學部委員的同時,亦規定學部委員的增選每2至4年進行一次。那麼,根據這個規定,增選期的底限是2010年,也就是說2010年應完成增選,但據社科院網站信息,2010年10月以後,社科院才開始啟動學部委員增選工作,至今僅公佈了14名正式候選人名單,增選的學部委員正式名單仍要等待時日。看來,比如增選程序上民主與行政的矛盾,學部委員標準的政治與學術的矛盾,待遇上名譽與利益的矛盾,背後埋伏著各種矛盾是增選逾期的主要原因。
第二,馬克思主義陣地並不那麼堅強——民主選舉讓馬列專家難入選。
2006年首批學術委員不僅有冷溶、江藍生、陳佳貴等院領導,有程恩富等多位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者,也有楊天石等爭議人物,此外,包括諸多研究所的所長也都位列其中,正如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所言,那是一次行政主導的評選,是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產物。
據說,此次學部委員增選採取了多輪投票的「民主」推選方式,而目前社科院網站所公佈的14名正式候選人名單就是民主選舉的結果。此14名正式候選人中有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有法學所所長李林,人口所所長蔡昉,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研究生院院長劉迎秋,身兼多家公司獨立董事的財貿所所長高培勇,科研局局長李漢林,歷史所著名家古文專家宋震豪等等。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此前獲選呼聲很高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專家學者,如著名國史專家當代中國所所長朱佳木,成功預測美國金融危機、反新自由主義經濟的著名經濟學家何秉孟,批判「普世價值」的箭頭人物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侯惠勤等則無一入選。
這些「旗幟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資深專家學者不能入選,足以說明,儘管陳奎元一再強調社科院堅強馬克思主義陣地的定位,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並不能經得起「民主選舉」的考驗,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也並不是那麼堅強,中國的意識形態危機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李澤厚可能成為「院士」——學術壓倒政治?
此次社科院院士增選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據說思想大師李澤厚極有可能被增選為榮譽學部委員,從而成為社會科學界的「院士」。李澤厚是「告別革命」的提倡者,被海外媒體譽為中共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者,其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但其政治觀點也眾所周知。在首批學部委員名單公佈時,李澤厚未能入選,曾被媒體廣為關注,當時有一種解釋,說是院長陳奎元因政治原因否決了李澤厚。
時隔4年,李澤厚欲被捲土重來,學術難道終於壓倒了政治?作為中共意識形態的重鎮,學部委員增選中的幾個變點,表面看不起眼,實則似乎有著很重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