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日本輻射災害事件,讓核能存廢議題在全球掀起了一陣討論。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訓練組長劉代欽表示,輻射可分為2種,一個是釋放出來的叫輻射能,另一個是本身能放出輻射能的物質,他舉例,現在日本福島核電廠有外洩出放射性物質,就包含碘131、銫137以及氙133。
許多民眾擔心輻射會造成土壤變質,甚至影響環境;劉代欽解釋,土壤本身不是生物體,如果被輻射能照射到,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影響,但若土壤如果被放射性元素,如碘131、銫137以及氙133物質汙染,將會導致土壤放出輻射能的現象,才會造成土壤改變。
若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那植物也會含有放射性物質,所以日本菠菜驗出碘,除了表層汙染外,也有可能來自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如果人居住在這樣的環境,土壤放射出的輻射能就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劉代欽強調,過去輻射防護都是針對人的防護,並不強調動、植物防護。一般來說,高度進化的生物對輻射、艱困的環境較無耐受力;然而較低等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則具有較高耐受能力,所以早期的輻射防護有個假設,當人體能夠提供足夠保護,對其他生物就假設應該有足夠的保護力。簡單來說,就是當人沒有受到傷害,植物也不會受影響。
有外界質疑輻射塵落在海面上,恐會造成魚類等海洋生物等變異,台灣大學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文亮指出,輻射對於生命週期較短的魚類,其實影響並不大,對生命較長的魚類、哺乳類才具有顯著影響。
本次的日本輻射外洩事件是否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張文亮說,必須從長時間觀察,如果是生命週期短的生物,頂多在體格上發生改變,因為生命沒有足夠時間發生變化,無法及時看出來,所以無法做出是否產生毒害的結論。但以人類來說,因為生命週期較長,這些因素大部分都會累積在骨骼、脂肪身體裡,長久下來累積,就會對人類造成長期且明顯的影響。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教授洪慶章提到:「輻射粉塵(想像為沙塵暴)可能含微量之碘、鍶及銫放射性核種,這些輻射粉塵飄到海上自然會下降至海面上,而輻射粉塵所含的核種當然會經由海洋食物鏈進入水中生物體內,再傳到魚類身體,但由於浩瀚的大海有很強的稀釋作用,影響應該也不是太大。」
關於這次日本地震加上海嘯這種複合式災難,造成嚴重人員傷亡,死傷究竟是海嘯或是地震造成的?劉代欽認為,應該是海嘯,因為假如只有地震而沒有海嘯,日本並不會這麼慘重。
據資料顯示,當年車諾比事件,至今已過了20年,不過美法2國的專家學者經過2年的研究後,得出驚人結論。他們發現核輻射對動物的影響要比專家想像的嚴重。
其中包含動物數量急速下降,甚至有幾種昆蟲幾乎滅絕。生活在車諾比附近的動物也發生了很大變異,一部分顏色發生了變化、四肢縮小、形態怪異等情況。
不過劉代欽說,那些生物有這樣的變化及影響,可能是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化學元素汙染,才會造成這樣的病變。
張文亮談到,若以當年車諾比事件來看,動植物基因雖然發生突變,但不能完全歸咎於輻射的關係;因為海洋中導致基因突變的原因很多,如溫度、重金屬、農藥等都可能是突變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的完全指向是輻射惹的禍。
至於日本地震、海嘯暨核災後,生態環境會發生的影響和變化?洪慶章說:「主要會影響日本當地的環境生態,對東北亞洲附近的國家來講,因為受日本海嘯影響的海域主是在東日本,而該海域的海水不可能向南流,影響應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