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麻省理工2010全球創新青年華裔獲獎者
【大紀元2011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孫簡妮美國劍橋市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享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能進入MIT深造的學生可謂是全球青年中的佼佼者。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科技雜誌評選出35位全球創新青年,有四位華裔上榜。其中獲獎華裔青年之一的盧冠達博士(Timothy K. Lu)近日接受了大紀元的採訪,分享他的創新和創業感想。
盧冠達博士,現年29歲,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曾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本科主攻電子工程,攻讀博士期間轉為生物醫學研究,從師於合成生物學創始人柯林斯(Jim Collins)。
獲MIT創新大獎
在博士學習期間,盧冠達對如何破壞細菌生物膜產生了興趣。由於細菌可以感染人體,往往會形成一層生物膜,有效阻擋藥物的進入。因此細菌生物膜一旦形成,將具有高達500倍的抗藥性,因此很難治療。
很多科學家都在積極尋求方法,致力於突破細菌生物膜的研究。盧冠達則另闢蹊徑。他對一種叫做「噬菌體」的病毒進行改造,使之合成一種降解細菌生物膜的蛋白。當這些噬菌體和細菌生物膜的最表層接觸時,它會裂解,釋放降解蛋白,同時繁殖出新的噬菌體。它們接著降解下一層生物膜,如此下去。
這一創新科研項目使盧冠達獲得2008年Lemelson—MIT創新大獎。
大一創業
盧冠達不僅具有創新精神,還勇於創業。當他還是大一學生時,就已經開始創建公司。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改造噬菌體使之降解細菌生物膜,對於他不僅僅是創新和發明,他還看到了商機。於是和好友隨即以他的研究成果創建了生物技術公司 Ascendia Biotechnology。
於是盧冠達開始向外界介紹該公司的發展前景。儘管此項發明是為了治療患者的細菌生物膜,但是用於生物醫學的產品需要通過美國食品與藥品局的安全鑒定,這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他的公司首先會將噬菌體降解細菌生物膜的技術應用於處理空調等降溫、取暖系統的管道。這些管道裡生長了細菌,細菌形成細菌生物膜,使得系統老化。傳統的處理方式往往是化學品和機械處理。這些方法不但價格昂貴,並且不是非常有效。因為細菌繁殖很快,不久就形成了新的生物膜,而應用噬菌體降解細菌生物膜不但價廉,而且效果又好。
天才少年夏令營大顯身手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還是中學七年級學生的盧冠達,就在一次天才少年夏令營上大顯身手。據一名當時夏令營的參加者回憶:他當時就表現了特有的聰明和才華,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創新創業精神源於父親
盧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從台灣來美國斯坦福大學求學,畢業後到IBM公司參與研製開發半導體存儲,然後再回台灣創建了集成電路公司,並選在科學工業園區開創集成電路公司。盧冠達出生在斯坦福,之後隨從父親先後去了紐約和台灣。他回憶道:「我經常在父親的辦公室裡,看著他設計集成電路,所以我是繼承了父親的創新和創業精神。」
成功來自堅持
盧冠達在訪問中誠懇地分享了事業中的一些不盡如意的地方,也對華裔青年學生提出建言。他說:「我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博士課題,就是噬菌體降解細菌生物膜的研究。我曾經情緒低落過,因為不知道課題是否會成功,不過,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成功了。我認為毅力和堅持是非常重要。」
華裔青年應做「廣泛思考者」
盧冠達還說,從台灣和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往往在大學時候就已經偏向專業化了。然而,現在的科技進展大多是基於交叉學科。盧冠達希望華裔青年能夠拓展思路,廣泛閱讀,做一個「廣泛思考者」。
盧冠達表示,美國是一個機會很多的國家。很多國際學生來到美國後,看到如此多的機會,都不禁想要創業。他希望來美國求學的華裔學生應該把握好機會,開創自己的事業。
(下期將介紹2011年Lemelson—MIT創新大獎唯一得獎的華裔女生陳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