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鳥遊百岳 郭明福理性探尋美
他被公認台灣水彩界後黃金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的十二冊水彩教本成為習畫學子必備的暢銷書。然而他自己的美術之路卻是臨時大轉彎而意外鋪展出來的。四十歲才初登大山、四十歲才開始創作,縱情高山流水,郭明福用理性的方式畫畫,用彩筆留存美的景物與漂鳥精神。
11月的台北,已是陰雨綿綿。颯颯微冷的秋意,似乎黯淡了市街。然而走進東區的福華飯店文藝沙龍,數面巨幅的鮮麗山景映眼而來。有雄偉盤踞、猶如帝王之姿的大霸尖山,也有淡雅靈秀、仿如世外桃源的山旅回憶;或煙墨流翠,或燦燦餘暉,每一幅畫都呈現著畫家郭明福的思想內涵與生活美學,引人駐足良久。那樣豐富的層次,卻又那樣直接的感動,使觀畫者心領神會,一跤跌入壯美的視覺意境。正如郭明福所言:「你如果看我的畫,不覺得美就失敗了,也不需要研究它。生命中不需要容納那麼多的東西,最偉大的畫是所有的人一看就懂,這就是我的期待。」
意外的繪畫之路
敦樸平穩的郭明福先生,看來不像一位感性的藝術家,倒像是位謙和務實的研究學者。他被公認台灣水彩界後黃金時期的代表之一,其所出版的十二冊水彩教本,亦成為習畫者必備的暢銷書。然而談起郭明福進入藝壇的過程,卻是格外的有趣。
1950年出生於南台灣嘉義市的郭明福,家境不甚寬裕,父母常因家計四處遷徙,也奠下他日後喜好自然、到處旅行的個性。高中時以醫生、科學家為志願的郭明福,踏入畫壇是一個美麗的意外:「當時因為我們三個同學在嘉義中學創立校刊,有人負責文字編輯,那我是負責美術編輯,另一個人負責統籌的行政。那我根本就完全不會畫畫,但是人手不足啊,只好自己畫。」校刊出版以後,郭明福的插畫大受校內師生的青睞,不知不覺地,救國團的刊物、報紙也都慕名找他畫插畫。他笑說:「我就發現,咦,我好像有這方面的天分。」
郭明福 2010年於泰國清邁寫生旅行。
雖然創辦校刊成果輝煌,讓他獲得「嘉中一等獎章」殊榮,然而「不務正業」的結果,卻令他在隔年聯考慘遭滑鐵盧。他只有提前入伍,當兩年兵。突如其來的挫折反而促使他思索真正想走的路。沉澱釐清後,他自忖不是那麼鍾情理工,但是也不知道如何轉入美術系,困惑下就回到母校,詢問以前指導他美術的老師陳哲的意見:「美術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讓我很心動的話,就是你雖然不會有錢,但是會很快樂,因為整天都接觸美的事物,雖然窮,但是窮得很快樂。」
心意既定,他決定捨昂貴的私立美術系,報考台灣培育美術人才的龍首——師範大學美術系。11月退伍後,就央請陳哲老師義務教導他畫畫。短短不到一年,他要從完全不會的生手,到水彩、國畫、素描與書法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並且要通過學業成績的考試,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瞭解美術這個東西,看看能不能考上。我從12月到1月和他學畫畫,就從基本功法開始學起,兩個月畫了八張素描、八張水彩、八張國畫,成績都不及格。兩個月後,他就說術科雖然要加油,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科。我就從到舊書攤買了歷史、地理各六冊,那時候我還有四個月就要考試,一百多天、十二本書,等於十天看完一本就要考試。那我在重大壓力下就來到台北補習。」
理性態度 締造驚人進步
補習班有效率的進度與歸納整理,使郭明福得以在短時間內吸收這些需花三年學習的知識,並將其背得滾瓜爛熟。回憶當年準備這場扭轉命運的考試,郭明福感覺就像是一個人獨自爬山:「當時沒有人支持,也沒有人反對,也沒有朋友和你走相同的路,就等於自己一個人爬山,不知道爬多久才到山頂,就知道每天爬一點爬一點,但是也不擔心,不覺得辛苦,就想最多就花這半年時間賭我能不能考上,也不覺得多付出什麼,也不期待結果。」
師大非常注重人文學科的素養,因此術科及格僅是入學門檻,學科成績才是一較高下的關鍵。當年滿分600,美術系錄取分數約是350分。第一次模擬考時,郭明福只考了150分,鄰座一位復興商工畢業的考生,考了250分:「我們聊天,才知道他考了第七年。他就把他的畫給我看。我很驚訝的發現:世界上怎麼有人可以把畫畫得那麼好?不管是素描石膏像還是水彩都栩栩如生,而我連調顏料都還不太會,還在起步階段。可是他考了七年都沒考上,而我都沒讀過歷史地理。所以他就問我:『你才考了150分,還想要考嗎?』但是我想我已經撂下去了,沒有回頭路了。」
郭明福除了全力衝刺學科之外,假日也與這位同學一起切磋畫藝,以科學研究的精神觀察他作畫的程序與階段後提供意見,彼此砥礪;再把自己畫好的畫捲一捲寄到嘉義,請陳哲老師評分寫上意見後,寄回來修正。那年3月份的模擬考,郭明福考到了250分,這位朋友還是250分;5月份的模擬考,他考了350分,這位朋友依舊原地踏步。「我就跟他算嘛,一個月三十天,我一天花將近二十個小時讀書,一天進步3分,一個月進步100分很正常嘛。」同時,他的畫藝也接近及格的標準。最後一次模擬考,郭明福考到400分;果然那一年近三千人的報名僅錄取30人,他以學科高分錄取師大美術系。而那位朋友始終沒有突破250分的學科表現,縱使術科高人一等,仍舊飲恨落榜。後來他連續考了十一年,都沒有上榜。郭明福說:「我常常在想,他跟我真是兩個對比。有些人就是一直用畫畫的方式、角度、思維來生活或是畫畫。我是用比較理性、科學的思維來畫畫,會真的知道問題在哪,處理問題會很有效率,很紮實。這是我一直留在這個圈子始終保持的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與個性。」
百岳成創作泉源
由於發揮篤實好學的態度,郭明福在繪畫上的造境與日俱增:「我進去的時候,術科就是最後一名。很多同學都畫得比我好。但是我從同學那裡學得比老師還多,因為他們都是我的老師。」畫了一年之後,就和同學平分秋色。到了大二到大四,無論是哪一個老師授課,郭明福的術科成績幾乎都是班上最高分。
師大西畫組第一名畢業後,郭明福首先在私立復興商工任職七年,雖然盡心教學,學生成就傑出,卻深感自己太少時間投入創作。於是他毅然辭掉高薪,轉任士林高商老師。年屆四十,當郭明福第一次隨學生登上第一座百岳——大霸尖山時,就激發了他對台灣山嶽之美的感動:「我是四十歲才接觸百岳,和我開始想投入畫畫的時間重疊。我不知道是因為爬山促成我畫畫,還是畫畫刺激我爬山?我發現台灣高山這麼美,怎麼沒有人來畫這些東西?我那時候只是想記錄我爬的山,後來很多人也因為我的畫,認識台灣的山嶽之美。」
《大霸暮色》2009 101.5x153cm
台灣登山界的人都知道,百岳是台灣登山界公認、一百座標高三千公尺以上,擁有奇、險、峻、秀,且山容起伏明顯的山峰。要親炙這些山嶽美景,除了要攀登漫長險峻的山路,還需要背負二十公斤以上的重裝,必須紮營露宿。然而過程中不似人間有的天光雲影、迂迴至天際的棧道,令許多愛山友樂此不疲。為了留下難忘的感動,郭明福每每重裝上山,攜帶三十公斤的裝備,除了維生的帳篷、食物飲水和禦寒衣物,還要加腳架、鏡頭、相機和畫畫工具。他自言支持他爬下去的不是體力,是耐力。至今已親臨六十幾座百岳,每一次都是隊伍的最後一位,負擔重物外,還常常要留下來拍照或速寫。很幸運的是嚮導山友都能體諒他的初衷:「風景漂亮的地方我就留下來,不登頂,那他們回來總會找到我,所以我很感謝那些山友的幫助,因為他們我才能爬更多的山、畫更多的畫。」
反映生活 釋放對美的感動
綜覽郭明福的畫展,會發現內容豐富,每個時期的風格也不一樣。有專繪山景的「百岳系列」,有癡情於波光瀲灩之美,進而思索虛實之際的《瀲灩系列》,還有人體與動植物的《女人與金魚系列》。2000年郭明福到加拿大自助旅行,旅行過許多歐美國家。2003年,為了實現他的漂鳥之夢,以五十三歲之齡,申請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芳邦大學Font Bonne University藝術研究所,2004年取得碩士學位。有感於東西方文化衝擊,又開啟了對於人文省思的《東西之間系列》。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漂鳥系列》,所謂「漂鳥」(Wandervogel),本為候鳥,今謂喜歡在野外山林旅遊探險,並以浪漫精神不斷理性實驗,不斷追尋純樸生活與真理的人們。在繪畫界中,郭明福可為其代表。他細心咀嚼自然,再將其思索化為創作。就如同流浪者真誠追尋心中的悸動,郭明福的畫裡也流露藝術家對於美的執著求索。
《靜淨境》 2010 77x56cm
「兩、三年前在台南展出的《瀲灩系列》,那時候我喜歡畫倒影。例如說我的倒影,你看得到。那是不是我?是,是真的嗎?不是,是活的嗎?不一定,但是它會動;我來它就在、我離開它就不見。但是假如沒有陽光,也看不見⋯⋯我覺得這跟人生許多事情、感情等等關係都很像;現在看如此,明天、一年以後又不見了,它存在嗎?存在,那它到哪裡去了?」「我只畫了大概兩年,把這種感動、思考畫完,那種感動不見了,就突然間不畫了。」
「但是爬山我就畫了很久。最近我的系列是《悸動無聲》。雖然還是山景,卻和之前的《百岳系列》不一樣,就像我認識一個朋友二十年,那在我的記憶中,這個朋友是不是和我原來認識的朋友不一樣?我很喜歡山,但是我漸漸爬不動了,但她是不是就存在我心底的某個角落?我只好用懷念的方式來畫她,要把她變成藝術,就要把她重新呈現。」
《夕彩無聲》 2010 84x112cm
於是透過畫面,我們看到郭明福沉澱心底的山景,就變成了近期鑽研的《悸動無聲》系列,高處是想到達的目的地,中間由於艱辛疲憊,呈現的就是模糊的狀態,變成雲、其他虛幻的東西,隨著翻檢心底一幕幕的畫面,筆下的景致也逐漸成形:「我就把我的回憶畫下來。我現在已經畫了十張,估計要畫到二十或三十張,才能把我那種感動說明清楚。」
永遠不斷的改變
郭明福坦言,藝術的創作難免遇到瓶頸:「瓶頸每天都有,可是我蠻喜歡遇到這種狀況。怎麼突破呢?憑直覺吧,因為我覺得一個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會把一輩子所有的經驗在一瞬間重組、綜合,然後抉擇:到最後我就決定用這個顏色、選擇這個題材,畫這張畫。當然有的時候並非一定都是正確的。有些畫要經過五年、十年才能體會選擇什麼樣的構圖、什麼樣的題材才能表現得比較好,這些可能要經過很多次實驗來證明。我是用很理性的方式畫畫,找到最後的東西。雖然是畫畫的當下是感性的呈現,但是過程很多都是理性的選擇、理性的淘汰。」
年屆六十,郭明福的畫作散發更加壯闊醇厚的韻致,而他的熱情與堅持也從未稍減:「我對自己蠻欣慰的是我蠻喜新厭舊的,這個東西我畫到不感動了,我就不畫了,再去找新的不一樣的東西。其實這是對畫家來說是忌諱,而且某些畫是絕對不會賣,沒有市場,但是我還是要畫、要展出,那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說女兒嫁不掉就不要她,那還是自己的女兒。做了再笨的事都會有收穫,只要照著自己心願去做,不要想太聰明、不要太多,自然會有收穫,雖然,或許是在十幾、二十年之後。」
正如米開朗基羅在一首晚年的詩中所述:
「出生以來,就將美當作生涯的信念導引,它是我雕塑繪畫的亮光和鏡子。如有人不作是想,則就大大錯誤,依靠著美,我創作的眼睛遂被帶到高處。」
郭明福自言他的畫風雖然多變,但是有三點不會改變:「分析我畫的內容一定是風景;第二就是美的景物;第三就是我一直在改變。」他強調似的說:「只有『不斷改變』這一點我絕對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