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1日電)小學國語課本裡「爸爸捕魚去」的課文,不少人都能朗朗上口,其實最早在民國39年的課本,課文名稱叫「漁家」。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教科書統編本時期,所有的教科書都由國立編譯館編寫。國立編譯館曾調查民眾印象最深的課文是什麼?答案是「爸爸捕魚去」。
國立編譯館即將隨著政府組織改造,併入其他單位,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在感謝茶會就即興背出「天這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獲得台下熱烈掌聲。
前國立編譯館館長、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藍順德說,「爸爸捕魚去」這篇課文39年就有,當時課文題目是「漁家」,課文呈現方式與內容的改變,也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藍順德說,當年的教科書是「國語常識課本」,課文內容有文也有圖,帶領學生認識生物。
49年「漁家」出現的課本變成「國語課本」,課文從1頁變成2頁,圖也變大了,課文中「聽海濤狂嘯」改為「聽狂風怒號」;藍順德說,文字變更簡單,也顯示出圖對三上的小朋友是重要的。
55年課文名稱改為「爸爸捕魚去」,59年實行國民義務教育,教科書都加大,課文名稱被改為「只要您早回家」。
這篇課文名稱68年改回「爸爸捕魚去」,一直沿用到80年,因此對「爸爸捕魚去」課文名稱比較多人有印象。
而且68年版本的「國語」教科書,「爸爸捕魚去」課文內容加入媽媽的角色,課文文末2句原本是「爸爸不怕累,只要你們好」,改成「快去告訴媽媽,說我已經回家!」藍順德說,看出當時女性意識抬頭。
藍順德說,教科書上的「社會變遷」還有像是以前稱「國父孫中山」,後來教科書都寫「孫中山」,「先總統蔣公」後來寫「蔣介石」。
教科書內容是大眾的共同記憶,要看各個時期的教科書長什麼樣子,國立編譯館年底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近百年教科書展」,屆時民眾可以前往觀賞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