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級華人富豪的創業史

人氣 108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21日訊】2011年3月10日《福布斯》雜誌發佈今年全球富豪排行榜,資產上榜門檻為十億美元 。今年全球首富仍與去年一樣是墨西哥的卡洛斯,緊接著是比爾‧蓋茲和巴菲特。華人當中有五人躋身世界前一百名富豪,他們是排名第11的香港李嘉誠,資產260億;排名第23的香港郭炳江、郭炳聯兄弟,資產200億;第28名香港李兆基,190億;第61名馬來西亞郭鶴年,125億;與排名100名的香港鄭裕彤,資產90億。中國大陸與臺灣無人列名百名內,唯有大陸粱穩根名列114, 資產80億;與臺灣王雪紅、陳文琪夫婦143名,資產68億。讓我們盤點這些替華人露臉、縱橫商場的華人企業家們的發家史,其中刻苦的精神與超凡的睿智值得眾人學習。

華人首富李嘉誠

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的李嘉誠,綽號「李超人」,創立了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長江集團,該集團跨足房地產、能源業、網路業、電訊業、甚至是媒體。《福布斯》表示,在過去1年,李嘉誠資產增加了50億美元,最令人注目的是近日不斷增持係內股份,還斥資1億美元認購俄鋁。

李嘉誠生於書香世家,父為小學校長,祖父為前清秀才。日本侵華期間與家人逃難至香港,未幾,父離世,因此輟學就業,年僅12歲。19歲時就己成為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天生做生意天份在這時已經顯現。

1950年李嘉誠以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參與當時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膠花販賣,對於創業的艱辛,他回憶道:「在最初10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以兩個鬧鐘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1958年李嘉誠轉型投資地產,並於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 1972年上市股市。他擅於以股票融資,加上當時股市熱潮,所以得以以小搏大,在上市的一年內,其土地儲備已上升逾20倍,並開始快速累積財富。1987年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的股權,並首次登上《富比士》富豪排行榜。1989年進軍大陸,並成為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擁有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

做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李嘉誠多方回饋社會,多次出資辦學。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嘉誠共計捐款1億3千——》萬元人民幣。近來日本發生地震與海嘯,李嘉誠向日本紅十字會捐獻了100萬美元。

李嘉誠育有二子:李澤鉅與李澤楷。截至目前,李嘉誠僅在一些訪談中籠統地談及未來將把身家均分於兩個兒子,包括將在香港主要的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等的權益交給長子李澤鉅,將海外私人生意交給次子李澤楷。

不久前李澤楷與影人梁洛施分手並將共同撫養三個稚子的消息令社會錯愕,無論這是一個夭折的「灰姑娘」的愛情故事,或是各取所需的錢色交易,均關係著李嘉誠260億美元的財產走向,和家族的未來影響力,並昭示婚戀與親子關係在財產分配中永遠都是嚴肅的重要影響因素。

 

「地產巨無霸」郭氏三兄弟

僅次於首富李嘉誠的華人富豪為香港新鴻基郭氏三兄弟:郭炳聯、郭炳湘與郭炳江。

香港新鴻基地產於1972年由三兄弟之父郭得勝所創,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其它業務包括酒店經營、建築、財務、保險、戲院、貨倉、製衣、公共運輸和電訊等。之後發展成新鴻基集團,並由郭氏三兄弟接掌,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在中國大陸、美國舊金山市及加拿大也擁有不少的投資。

郭得勝原籍廣東,早年經營雜貨批發,戰後移居香港。1952年設立進出口公司,專營洋貨批發。後來取得日本YKK拉鏈的獨家代理權,當時正值香港製衣業興隆,生意源源不斷,使他一舉奪得「洋雜大王」的稱號。1958年,郭得勝與好友李兆基、馮景禧合夥進軍地產業,隨後創辦新鴻基地產公司,郭得勝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馮景禧任副主席。並於80年代發展成為香港地產界的五虎將之一。1987年新鴻基與信和集團合作,興建了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 ——中環廣場。

1990年郭得勝因心臟病復發去世,新鴻基地產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長子郭炳湘出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聯則出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1992年底,新鴻基地產市值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地產,成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產公司,堪稱「地產巨無霸」。新鴻基地產在內地的投資項目包括:北京王府井的新東安市場、方莊的新城市廣場,上海的中環廣場等。除此之外,新鴻基集團還積極投入酒店、交通、電訊、金融等多元化經營,被市場公認為子承父業最成功的家族企業。

「地產奇才」李兆基

李兆基1928年生於廣東,香港地產發展商,恆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其190億美元的資產,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8名。

李兆基是典型白手起家致富的港人成功傳奇,他出身於書香世家,年少時已顯露經營天賦,出掌家族金舖銀號要職,甚得其父器重。20歲便隻身闖蕩香港,締造恆基地產王國。及後,李兆基因生意關係而需要在年中來往港澳多次。1948年,年輕的李兆基才20歲,便辭別了父母,離開順德隻身前往香港發展。

1958年,李兆基和好友八人合組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公司開辦後,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均銷售一空。1963年,他與馮景禧、郭得勝攜手,另組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經營地產及金融投資,被譽為當時的地產「三劍俠」。

1975年,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取得足夠的土地來建房決非易事。李兆基以收購舊樓然後拆建的方式增加土地儲備,由於絕大部份舊樓在市區,故發展潛力十分驚人,使他迅速積累財富。投身地產界三十多年來,他興建樓宇達數百幢之多,為此獲得「地產奇才」、「地產鉅子」的美譽。時至今日,恆基地產已成為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內地亦有龐大之土地儲備。

對於自己的成功之道,李兆基曾說: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方能先別人一步。談到個人財富問題,李兆基則推崇論語中孔子的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認為做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亞洲糖王」「酒店大王」郭鶴年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先是享有「亞洲糖王」的美譽,後來又有「酒店大王」之稱,可他的事業還不限於此。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傳媒到糧油,他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也創造了無數的奇蹟。如今儘管年已80餘,也達到事業頂峰,但郭鶴年對事業的熱情絲毫未減,仍然奮鬥不懈。其125億資產,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61名。

1923年生的郭鶴年祖籍福建福州。其父郭欽鑑早年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謀生,曾當過店員,開過咖啡店,其後創辦東升公司, 轉營米糧及糖的生意。

郭鶴年從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成畢業後,便給經營白糖及米糧買賣生意的父親做幫手。1948年,25歲的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了主營輪船航運的船務公司,這成為他的創業之始。創立公司不久,父親郭欽鑒病故。郭家決議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並一致推舉博學多才的郭鶴年出任公司董事長。就這樣,年輕的郭鶴年正式成為家族「掌門人」。

為進一步發展事業,郭鶴年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在倫敦,他對糖業的經營做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也瞭如指掌。

回到馬來西亞後,郭鶴年創辦了馬來西亞第一家製糖廠。他看準時機,迅速建立遍佈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原料-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體制。他順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大大增加了原料來源。

他大膽決策,趕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並投資糖期貨貿易。因而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利潤,為他日後擴大經營提供了資金保證。郭鶴年的郭氏兄弟公司不但掌握了大馬糖業市場的80%,壟斷馬來西亞市場,而且通過多邊貿易,每年控制的食糖總量達150萬噸左右,約佔當時國際糖業市場 的10%,贏得「亞洲糖王」之名。

在挖到了糖業這第一桶金之後,郭鶴年並沒有止步。1971年,與友人在新加坡創立香格里拉酒店,之後,先後在吉隆坡、曼谷、漢城、香港、北京等大城市興建、經營酒店,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擴張,打造香格裏拉酒店品牌。

郭鶴年在其他方面的經營也非常出色。到20世紀80年代,郭氏集團除在馬來西亞擁有眾多企業外,在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打下一片天。郭氏集團經營的業務極為多樣化,涵蓋糖業、糧食、工業、種植、航運、礦產、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建築等行業,幾乎無所不包。

郭鶴年不喜拋頭露面,不愛宣傳招搖,也從不炫耀自己的財富,而且生活節儉簡樸,作風平易近人,處處體現出他那地道的紳士風度。 他不追求虛名,非常務實,講話言簡意賅,做事踏踏實實。雖然他與馬、新兩國許多要人有著深厚的私人交情,但極少出入政界,維持著一種低調的作風。

「珠寶大王」鄭裕彤

香港富豪鄭裕彤,橫跨珠寶和地產兩界,而且做得都一樣出色。在他旗下的香港新世界集團更是集酒店、房地產、黃金珠寶業等多元化全方位發展的跨國集團。其其90億資產,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00名。

1925年出生的鄭裕彤,廣東順德人。父親是廣州的綢緞商人,與黃金商人周至元是同鄉兼好友。鄭裕彤只讀過小學,在1938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便輟學到澳門其未來岳父周至元的周大福珠寶金行打工,1943年與周翠英結婚,並在1956年繼承了周大福。

當時香港的金舖數不勝數,競爭十分激烈。考慮到一般金舖的黃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鄭裕彤決定首創推出四條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較三條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雖然立即顧客盈門,可也付出了代價,每賣出一兩金,都要虧幾十塊。但鄭裕彤卻力排眾議,他認為,這是一種免費廣告,虧就是賺,雖然成本一定會高出幾十萬。但權當把這幾十萬當做廣告費。過了兩年,果然不用做宣傳,周大福鑄造的金飾各家店都爭相取貨。九九九九金的成功,既為周大福帶來豐厚的盈利,更為他帶來良好的信譽。

在盈利的同時,為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他在1960年將珠寶行改成「周大福有限公司」,將一部份股份派分給那些多年以來為公 司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職員,使公司的效益和職工的利益直接掛上了鉤,大家更加同心協力地為公司賺錢,結果當年公司的盈利就達到了500萬港元!

1964年鄭裕彤又在南非購入一間擁有De Beers鑽石石胚牌照的公司,進口鑽石到香港。此後又購得了多張De Beers牌照,成了香港最大的鑽石商。從此周大福黃金、鑽石兩瓣「通吃」,高峰期更包攬全港鑽石入口量三成,而他也贏得「珠寶大王」稱號。

經營珠寶業的成功,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鄭裕彤成為香港實業界的知名人物。然而,當人們還在把他看作一個珠寶商的時候,鄭裕彤已經不動聲色地殺進了房地產 業。

70年代,興建香港新世界中心,這痤恢宏的大廈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築。80年代。與香港貿易局合作建成香港會展中心,名列亞洲同類建築之最。90年代,率先大舉進軍內地,投資建設事業。此外,收購亞洲電視股權、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團,收購美國 Stouffer集團海外28間酒店和歐洲penta集團9間酒店。

鄭裕彤曾就自己的投資心得說:「投資很難從最低點時購入,最高點時放出……總之,所有行業的興衰都是週而復始地進行,低潮時購入,總不會錯到哪。」

很長一段時間,港人包括傳媒為鄭裕彤在香港富豪榜上的確切位置頗費了些口舌,鄭裕彤本人不以為然:「大哥三怎麼樣,大哥四又如何?……財富多了這麼過,少也這麼過。只要是夠子女讀書,夠家中大小兩餐,足矣。你今天許諾將整個匯豐銀行給我,又 有甚麼用呢?得個『看』罷了。」

多年來,鄭裕彤創下的業績,早已傳為佳話,他以自己60年勤奮進取的實際行動,證實了心「誠、體、勤」是成功的不敗原理。

相關新聞
硅谷150大科技主管富豪榜 三華人上榜
菲國兩華人入選富比世富豪排行榜
全球華人富豪五百強 三成祖籍粵浙
全球華人富豪 港澳台包攬前十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