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讓人借光,於己何傷?
一、讓人借光,於己何傷?
齊地(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及膠東半島地區)貧女徐氏,與鄰婦李氏,二人晚上,合用蠟燭織布。這是因為徐氏貧窮,無錢購買蠟燭,這才不得不借助於李氏的燭光。
但世上就是有人,愛好作惡,不愛好成人之美。就有這麼一個人,跑來對李氏說:「徐氏沒有錢買蠟燭,卻借助於你的燭光織布,這就是佔你的光。你以後不要同她在晚上一起織布。」
徐氏對李氏說:「我因為貧窮,早起晚睡,掃室舖席,為你做好一切織布的準備工作。而且,我坐在遠離蠟燭的地方織布,好位置留給你。現在我們兩人,同在一間屋子裡,互相也有個照應。增加一人,燭光也不會變暗;減少一人,燭光也不會變亮。你又何必聽從別人的挑撥,把我趕走,這樣對你增添不了任何好處。你又何必愛惜蠟燭的餘光呢?」
李氏聽了,覺得徐氏講得對,繼續同徐氏晚上一起織布。那個挑撥作惡的人,後來,變得孤苦伶仃,無顏對人。
二、巧退賄金
鄭曉擔任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時,鄉里的一位地方官員,贈送他金首飾,將金首飾裝入筐內,上面蓋上茶葉。鄭曉以為送的是茶葉,就收下來,拿入內室,交給了夫人。然後出來應酬那位地方官員。
他的夫人,用手撥動茶葉,發覺裡面藏有金首飾,連忙敲打梆子,暗示讓丈夫進來,告訴了他。
鄭曉不動聲色,將筐子整理好,恢復了原樣。立即走出去,非常和祥的對那人說:「我本來以為家裡沒有茶葉了,因此接受了你的饋贈。剛才,我入內室詢問,我的家裡,還有茶葉。因此,我感謝你的好意,心領了。」
鄭曉讓那人把禮物拿了回去。雙方都像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平順。
三、豈止自掃門前雪
王元實每當冬天大雪的時候,便與僕人一起,從自家門前,一直到巷口,掃出一條小道。然後,躬身站在巷口,迎接大雪天過往的行人。家裡準備好了酒和烤熟的肉,宴請路過的行人,為對方暖寒。
四、智鬥中貴人
梅少縣令後來升任為衡湘司馬(郡中的副職)。他最初當官是擔任固安縣令。
固安有許多離宮的宦官,他們蔑視官長。所以在這裡擔任縣令的人,個性稍強,即與他們發生衝突。梅少縣令平和的對待了他們。
有一個中貴人(即宦官),送給梅少縣令一些豬蹄,請他替自己向欠債者索要欠下的錢財。
梅少縣令,令廚子燒熟蹄子,請中貴人來喝酒。又讓人叫來那位欠債之人,予以斥責。欠債者說:「自己太窮了,還不起債。」梅少縣令叱責道:「貴人的債,你敢以貧窮為借口而不還嗎?今天必須償還。如果不還債的話,我就把你打死在杖下!因為這是中貴大人要本縣辦的事,本縣必須盡職督辦。你趕快回家去拿錢來!」欠債人哭著離開了。
那個中貴人看到這一幕,動了惻隱之心;又害怕打死人,自己脫不了干係。梅少縣令,在暗中察覺,就立即叫回欠債人,皺著眉頭說:「我知道你很窮,但也沒有辦法!你賣妻賣子,也要把欠的錢交來。然而我是你的父母官,不忍心讓你家骨肉驟然分離,姑且寬容你一天期限。你連夜趕回家,與妻兒訣別,因為你此生無法再與他們見面了。訣別之後,立即來受杖待死吧!」
欠債人聽後,哭得更加厲害。那個中貴人也哭了,聲明不要欠的債了。梅少縣令便替欠債人向中貴人致謝,並讓欠債人叩頭謝恩,請求中貴人,當場把債券毀掉了。
五、其事雖小,其心則厚
有一個穿喪服的人,在路上遇到一辦喜事的人家,便自動的立即躲避,免得迎面撞上,給辦喜事的家人,帶來不便和不快。
此事雖小,但反映出這個人的心底,十分厚道。
(筆者附言:古人心仁筆細,為一喪親者,記下這段剎那間的形象,讓他青史展輝!敢問中共治下的眾多御用文丐,你們那汗牛充棟的作品,加在一起,可有此一頁之虹燦霞彩乎?)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