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靈的感冒 「憂鬱症」
【大紀元2011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專題報導)隨著人類的壓力與環境的改變,罹患憂鬱症的朋友也明顯增加。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13至18歲的青少年族群中,每5個就有1人罹患重度憂鬱;19至24歲大學生每4人中有1人。
憂鬱症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工作,同時造成家庭社會嚴重的負擔。憂鬱症常常早發而持續,甚至有些會復發,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這些都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與遺憾。
台灣憂鬱防治協會指出,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可分為3部分,情緒上出現低落、自覺沒價值、易怒;身體上出現全身不適、沒有體力、易疲倦、沒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以及行為上出現不專心、沒精神、沒活力、失去興趣、成績退步、不願意上學、自傷行為……(增加)等。
另外,國健局調查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其次15至17歲6.8%達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憂鬱症是一個青春期就會發生的疾病,女性約是男性的2倍,但憂鬱症就診率偏低,只有2.3%。
引發青少年憂鬱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因素、生活壓力事件與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即使小小一點的青春痘也會過度在意,此時期常會感到無用與無望感,並常有自殺的念頭與行為,人際關係的壓力與罪惡感也會讓青少年陷入憂鬱。
中崙診所心理師黃杰龍指出,憂鬱症常見症狀包括沒有食慾、睡不好、時常感覺疲憊、動不動想哭、過度自責、注意力減退、思考記憶力變差、興致缺缺、坐立不安、動作變慢、自殺……(增加)等,且狀況持續2週以上。
如何治療憂鬱症?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張家銘提到,一個是心理治療,主要是支持性的,認知改變為取向的心理治療;支持憂鬱患者的自我強度,給予鼓勵、肯定、說明、傾聽、同理與再保證。
另一方面則是認知心理治療,在於教導患者辨識並改變不合理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另外,憂鬱症也可以用藥物治療。
生活調適愛心會前理事長蔡香蘋說:「平常要有傾訴對象,不要躲到自己的小天地裡,要有調適身心壓力的管道,從事喜歡的休閒活動,可紓解身心壓力」。
另外,如果身邊有憂鬱症朋友,應該要用關愛眼神、專業陪伴,加上用心傾聽的方式陪伴走過。◇
診斷憂鬱症的標準如下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
體重下降(或增加),食慾下降(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
備註:至少符合4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2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