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的習俗(2)
過大年 闔家歡
除夕大年夜在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無疑都是極為重要的。在辭舊迎新之際,從宮廷到民間,處處充滿了喜氣,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即使有煩惱也暫且放到一邊。 家家裝飾一新,大人們忙著製備各種應時年貨,準備年夜飯,小孩子們則早早就開始歡天喜地在院子裏放鞭炮,歡笑聲,爆竹聲,喧鬧聲夾雜在一起,烘托著甜甜濃濃的吉慶氣氛。 (圖14)
《爆竹聲聲》
除夕團圓飯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故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闔家歡聚」是年節裏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紮根心底的傳統觀念。吃年夜飯是一家人最熱鬧愉快的時候了,滿桌佳倄盛饌悅目,身旁親朋好友相伴,這種天倫之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暖洋洋喜盈盈的滋味,這也是孩提時代最使人留念的記憶。
北方年夜飯一定要吃餃子,叫「更歲交子」,意為新舊交替。民間也有在元旦子時吃餃子的習俗,而清帝因為要在子時點香行禮,祭祖禮佛,所以到祭拜儀式結束後的凌晨三點才能吃上餃子呢。
《歲朝歡慶圖》
15.《歲朝歡慶圖》 臺北故宮 清 如意館畫家 姚文瀚 82.4cmX55cm
此圖描繪過年闔家歡慶團圓的場面。男女主人端坐廳堂,孩童們則敲鑼擊鼓、吹笙拍板,耍玩傀儡、點燃炮竹,嬉戲遊玩於庭院中。家僕或持酒壺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於前廳迴廊裡。後院女眷們忙碌準備年夜飯,有包餃子,捧年糕的,遠處閣樓上男僕合力懸掛大燈籠。庭院火盆熱騰騰燒著松枝、芝麻秸;室內佈置著「四季花卉」大立屏,朱幾瓶插牡丹,烘托出滿堂富貴歡樂吉祥的年味。
姚文瀚(1713-?)字濯亭,順天(今北京)人。胡敬《國朝院畫錄》:「姚文瀚,工人物,兼擅釋道畫像。」乾隆八年(1743)進入如意館,在宮中長達四十多年。
守歲熬年夜
除夕守歲是炎黃子孫至為重視的年俗,俗稱「熬年」。魏晉時期就有記,唐太宗有「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張說有「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等詩。 除夕晚上年夜飯吃完,桌案滿滿擺上茶果糕點,有蘋果(平平安安)、柿子(事事如意)、棗子(春早來),桔子和荔枝(吉利),粘糕(年年高),供上「隔年飯」(年年有剩飯)….., 一家老小不睡覺,歡聚酣飲,談笑暢敘,其樂融融,這時候在外的遊子們也一定要想辦法回家來的。
16. 《紅花卷燭》
守歲的來歷很有趣,傳說中古代有隻怪物叫「年獸」,專門在歲末夜裏出來吃人, 害得百姓那天晚上都不敢睡覺。 後來人們發現它害怕火光和紅色,所以就點燃竹子發出「啪啪」聲嚇走「年獸」,這就是放鞭炮的起源喔。 (圖16)
子時爆竹聲
當午夜交正子時,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新年鐘聲響起,戶戶燈火通明,此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此起彼伏,震徹天宇,將除夕熱鬧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這裏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趨吉避凶,喜慶愉樂的歡暢心情。
拜天地祖先
大家放完鞭炮後回到屋裏,要在家中正廳的祖先牌位前, 按照長幼次序上香跪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