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經濟

中國GDP超日本 仍入貧窮國家陣營

【大紀元2011年0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綜合報導)近日中共官方報導說,根據日本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中國2010年GDP總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陸一些經濟專家指出,須冷靜看待這一新頭銜,中國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近年來的經濟速擴張,是以犧牲環境和過度消耗能源為巨大代價,盲目崇拜GDP只會危害可持續發展,遺害子孫後代。

海外經濟學者則表示,中共GDP數字造假嚴重,不可信。不久前,維基解密網站也曝料,中共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承認中國GDP數字是人造的。還有大陸媒體和人士指出,雖然中國GDP超日本,但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並不高,廣大低收入民眾仍然不堪住房、教育、醫療新三座大山的重負。

中國專家:要冷靜看待這一新頭銜



《南方日報》今年2月15日報導,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專家認為須冷靜看待這一新頭銜。(網絡截圖)

《南方日報》2月15日報導,對於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專家認為須冷靜看待這一新頭銜。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發展,比如城鄉之間、經濟社會之間的發展比較平衡,而我們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差距很大。」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表示。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相對於GDP總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數據,儘管中國的總量GDP數據非常亮麗,中國人均GDP僅有3,7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左右,跟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貧窮國家屬於一個陣營。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去年11月表示,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聯合國標準,中國仍有 1.5億貧困人口,如果物價持續上漲,不排除一些家庭出現重新返貧的風險。

對於隱藏在GDP背後的問題,中共官方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承認,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產業與區域經濟學專家孫洛平認為,日本走的是集約型經濟,資源利用效率高,勞動生產率高。統計顯示,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率,日本超過70%,中國只有39%;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日本為3.5%,中國僅為1.3%,「而中國以往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房地產、汽車、進出口、地方招商引資(地方債)等幾乎無一可以持續,轉型迫在眉睫。」

人大代表:建議使用幸福指數替代



《證券時報》2010年11月刊登有關評論指出,低收入民眾仍然負擔新的三座大山 ——住房、教育、醫療,中國國富民窮,美國國窮民富,中美仍然存在令人深思的巨大反差。(網絡截圖)

《南方日報》的報導說,廣東省人大代表朱列玉表示要GDP更要幸福,已經向廣東省人代會建議用取消GDP統計,代之以幸福指數統計。

朱列玉表示,GDP增長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如果人們只看到經濟增長的數字,卻不能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惠,這樣的發展是扭曲的,人民群眾是不會滿意的。

在朱列玉看來,GDP崇拜不僅影響經濟協調發展,更危害可持續發展。在一些片面強調GDP的地區,高經濟增長是以環境的惡化和高能源消耗為代價的。

《中華工商時報》曾發表作者魏文彪的署名文章——《中國GDP超日本難令人欣喜》。文章指出,由於當前中國在政績考核上存在「唯GDP論英雄」傾向,不少地方政府與官員片面追求經濟數據增長,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使民眾生存環境質量受到損害。一些地方政府與官員為了謀求經濟數據增長,還不遺餘力地推高房價,導致民眾居住條件難以得到改善。在唯GDP之上思維主導之下,一些地方政府與官員忽視社會事業發展,導致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現象,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緩慢。而所有這些顯然都會直接損害民生福祉改善,影響與妨礙民眾生活質量提高,也就難免會導致不少國民不為單純GDP數據增長感到欣喜。

北大教授:GDP迅速擴張遺害子孫後代

2010年8月,中國有專家學者對中國GDP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持謹慎態度,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對今後的經濟增長埋下隱患。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賴高投資帶動下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他同時強調,老百姓和經濟學家看重的是人均GDP。

夏業良教授說,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張反映出這個國家喜歡把資源集中起來使用,在短時期內讓總量達到一個高水平,但從長遠看這是不負責的做法。

他說:「反映出一個國家喜歡把資源集中使用,讓總量在短時期內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代價是,我們不僅要看產出,還要看支出的成本。支出成本不僅包括我們對工業原料,對能源的過渡使用,甚至說我們還預支了子孫後代可能利用的能源。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對水、空氣、土壤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樣的代價需要我們今後花數倍的投資才能部份地扭轉。」

因此夏業良教授認為,如果我們按照綠色GDP或者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來測算經濟總量,就會發現中國的GDP增長有可能是負增長。

黨校教授:GDP 數字並不能代表中國強大

中共中央黨校的一位周姓教授曾經表示,中國GDP超日本完全沒有值得宣揚的,更何況中國的 GDP 存在嚴重的造假,要多少都能造出來,甚至都能讓GDP超過美國,只不過差別太大,中共不太好意思讓GDP超過美國 罷了。中國GDP增長是低效甚至無效的、犧牲環境、賣地、拆遷、提前消耗本應留給子孫後代的資源。他認為,GDP 越高,中國越危險。

周姓教授還認為,GDP數字並不能代表中國強大。他說:1936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前夕,中華民國的 GDP 是日本的兩倍,中國強大了嗎?

據有關資料,清朝前期,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首位,人均GDP也位居前列;1949年,中國經過抗日戰爭和內戰的巨大創傷後,GDP總量仍然相當於日本的兩倍。

GDP造假:數字出官 官出數字



維基解密2010年12月曝料,李克強承認中國GDP數字是人造的。(維基基解密網站截圖)

中共GDP統計數字造假虛報早已眾所周知。中共官方曾在不同場合承認過,從1985年開始建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到現在,國家GDP統計數據和各地統計數據一直存在差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一直是個問題。

去年2月,國家計委政策法規司司長曹玉書在接受廣東「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說:如果中央訂的指標是8%,省級提到9%,到了縣級就10%往上報,而國家統計局的辦法是一律砍掉兩個點。

經濟學家何清漣曾經指出,中國GDP神話是如何造出來的? 中央一級心裡很清楚,「GDP神話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中共官員在統計數字上造假是因為中共的幹部選拔機制,考察幹部現在主要是考察經濟業績,衡量經濟業績的一個簡單易行的指標就是經濟增長率,所以中國後來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叫「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這是中共官場目前的遊戲規則。

不久前,維基解密曝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承認中國GDP數字是人造的。據維基解密編號為07BEIJING1760的機密級文件顯示,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於2007年3月對當時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表示,判斷中國的經濟不能看數字,比如數字顯示,2006年經濟增長12.8%,但是遼寧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嚴重。李克強還說,GDP數字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GDP figures are 「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評估遼寧的經濟時,他主要看三個數字: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發放的貸款額,至於GDP,「僅作參考」他邊說邊笑道。

百姓依然負擔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醫療

《證券時報》2010年11月曾經刊登有關評論指出,中國GDP的高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超速增長,中國GDP遠超日本,但是低工資低收入老百姓所負擔卻是新的三座大山 ——住房、教育、醫療,中國國富民窮與美國國窮民富仍然存在令人深思的巨大反差。

分析人士指,GDP數字上的「劫富濟貧」只能產生假象和幻覺,「平均工資」則反映了國家經濟與人民收入的總體數據,然而在中共統治下的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統計方式,在看似一派和諧,蒸蒸日上的人民收入背後,其實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深圳特區報》也曾經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GDP 是漲了,但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

文章說,如果GDP增長主要不是來自於生產力和實際收入的提升,而是過度印鈔導致的貨幣幻覺,則幸福指數可能與 GDP增速背道而馳。當「蒜你狠」漲價風颳至「蘋甚麼」之時,去年花2元錢可買到4個蘋果,現在4元錢只能吃到兩個蘋果。在預期收入不變的背景下,GDP 是漲了,生活質量卻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