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民間故事

張果老倒騎驢的啟示

張果老的故事可能最早見於《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在方技類中載有《張果傳》。清朝無垢道人所著《八仙全傳》,更是仔細講述了張果老的來歷,其中包括其堅定求道、歷經漫長歲月和百般艱難的故事。

張果老一心修道,不求世間榮華富貴。唐太宗、唐高宗不時徵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則天也召他出山,張果老無奈,就在廟前裝死。時值盛夏,不一會他的身體就開始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後只好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恆山的山中再次見到他。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髮疏齒落、老態龍鍾?」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甚麼道術可依憑,所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髮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來了嗎?」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自己的鬢髮、擊落滿口的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兒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謁,求教返老還童的祕訣,但都被張果老拒絕了。張果老證明了仙家不同於凡人,但求道並非為了更有本事與凡俗混為一談。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宰鹿,張果老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牠放生了。」

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怎麼知道牠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牠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兩寸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

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可見張果老早已成為修道得道之人。仙家不能對人洩露天機,因此往往借物施教,用一些具體事來啟發人們的悟性。也許,張果老想借這八百年前的見證告訴玄宗,人生並非只能空度百年,修道得道就能超越「生老病死」。

據說張果老平時倒騎一頭白毛驢,能日行萬里。他的毛驢一不吃草料,二不飲水。到夜晚拍一下驢頭,那咻咻喘氣的驢子就倒在地上變成一張紙驢,張果老將其折疊起來收好。第二天起來,掏出紙驢輕輕吹口氣,一頭活生生的驢子又站在面前。

中國古代傳下來的修煉故事中,往往蘊含著許多天機奧妙。尋常人如果主觀妄斷,不求甚解,或者只顧忙於眼前,往往就會與之擦肩而過,無意中丟失了五千年神傳文化的精髓。

回到「倒騎驢」,筆者兒時便聽到「張果老騎驢--倒著走」這一歇後語,不解:既然是神仙,做事應該更有意義,為甚麼倒著走呢?無處問詢。那時正值「文革」,中國傳統文化被中國的學校一律當作批判和剷除的對象。

除了大字報,沒有參考資料,四處更找不到半紙孔子原著或有關的正面論述。當年全中國批「孔老二」、批「師道尊嚴」,就像這十年迫害法輪功,學校不敢發給學生一本《論語》原文、《轉法輪》原著,讓學生自己去研讀、思考和判斷。

一晃多年過去了,當年被批臭的「孔老二」現在已成了紅遍中原的「古代明星」。信息和商業時代,即便是極權政府,對華夏祖宗帝王們的否定、對傳統文化的隔絕也已不可能再維持下去,人們又可以讀到孔子的《論語》原文了。這好比為筆者尋找「張果老為甚麼倒騎驢」這類問題的答案,推倒了一道柏林牆,多了一片自由學習、思考的天地。

看到《論語》中有這樣一筆記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說:「貧窮而不阿諛奉承、不討好別人;富有而不驕奢、不狂妄。老師認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說:「還不錯吧,但比不上貧窮而能自得其樂、富有卻喜好禮義的人。」

或許孔子時期,人類已不再推崇樸實善良、安分守己的自然本性。孔子看到社會道德的退步,所以要提倡「克己復禮」,同時也對弟子指出了貧富中各自的不同品德境界。

老子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但對孔子來說,儘管禮只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形式,並非高德之人自然無華的境界體現,但總比連「禮」都不講的社會好。也就是說,孔子看到社會道德的下滑,但還想讓社會守住「禮」這個底線。

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早已禮不復存。雖然物質和金錢遠比「大躍進」時代讓人眼花繚亂,但過去講勤儉是美德,現在講揮霍是身價;過去講貪汙是罪惡,現在講腐敗是本事;過去講做人不能昧良心,現在講有錢能使鬼推磨。更有坑矇拐騙暴力遍地,電視台每日不停地誨淫誨暴,亂倫亂性,黑幫亂黨一家,正邪顛倒,社會道德已下滑到無處可繼續下滑的地步。

試想,得道之人是高於聖人的,而且真仙都是求真向善的。如果修煉人在那個時候就看到了今天,張果老的倒騎驢也就不難理解了--那可能既是對人的提示,也是自我言志。是啊,人離道越遠,離「真、善、忍」越遠,人心就越惡、社會就越濫,天地間存在的「成、住、壞、滅」規律也就越到了最後一環。

「千年輪迴有緣由」,但願更多的今人能看清神仙、聖賢們早就看到的,珍惜這個特殊時代中迴盪著的、關於人生終極問題的特殊呼喚。

--轉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