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3日電)中央社今晚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座談會,資深攝影家秦凱表示,數位時代人手一台相機,未來攝影記者可能成為歷史名詞;攝影家劉偉勳,科技雖進步,仍希望年輕人投入這個行業。
中央通訊社晚上在台北國際書展藍沙龍舉辦「從銀鹽底片到數位照片─兩代攝影記者的對話」座談會,由中央社總編輯呂志翔主持,邀請資深新聞攝影家秦凱、劉偉勳、中央社攝影組組長蘇聖斌,共同暢談「攝影」人生。
今年89歲的秦凱對攝影始終保持熱忱,早年在大陸南京加入中央社,民國37年被派到台灣,之後還成為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首位駐台代表、英文中國新聞顧問兼攝影編輯。
秦凱的新聞攝影生涯歷經銀鹽底片到數位時代,秦凱表示,早年出國採訪還得帶藥水,拍完照後就把旅館廁所當暗房沖洗照片,當時除了是技術上的困難,內容往往也都得等到沖洗後才能看到是否拍到畫面,與現在數位攝影立即就能看到拍攝內容差距很大。
秦凱說,曾經在拍攝前總統蔣經國時,閃光燈泡突然爆炸,所有警衛都圍著他,差點就面臨被關禁閉的窘境。
數位時代,記者也得身兼多職,採訪必備筆記型電腦、相機,秦凱說,「未來沒有文字、攝影、廣播、電視記者之分,只有記者」;隨著「公民記者」的興起,秦凱表示,「未來10年,攝影記者可能會成為歷史名詞」,相對地,「隱私權」的概念也須重新界定。
秦凱表示,在書展中他看到中央社出版的「中央通訊社編採手冊」,他認為,這代表中央社已經開始規範新聞的自律,是個好現象。
呂志翔表示,雖然網路科技發達,但最根本的仍是面對面的採訪,許多災難攝影、戰爭攝影的畫面,先決條件是要在現場採訪,這是公民記者的侷限。
劉偉勳早年也是中央社的攝影記者,對軍事攝影感興趣,他說,「在前線採訪很有風,軍事攝影要有膽識、頭腦要冷靜」,雖然數位時代人人都能成為攝影記者,但劉偉勳仍鼓勵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尤其是女性,「女生比男生細心、細膩,能拍出不同的角度畫面。」
劉偉勳表示,數位時代攝影器材已不成問題,但新聞攝影與一般攝影的差別在於要有內涵,「要事前先構想,不能只有技巧,一張好的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才剛獲得第9屆卓越新聞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的蘇聖斌表示,當攝影記者要有很大的熱忱,「新聞在哪、攝影就在哪」,攝影記者的特質是「等待、忍耐」,得預先判斷哪裡會有畫面,就提前等待拍照。
面對許多業餘的攝影記者崛起,蘇聖斌說,「對攝影記者而言,改變不見得是好事,但不變絕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