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何清漣:北京捐贈馬其頓校車的前世今生

【大紀元2011年12月06日訊】2011年11月,校車問題在中國兩度成為新聞。

導致校車成為新聞的原因如下: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的一輛校車因超載發生特大交通事故,一時間校車問題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批評指責聲還未消散,11月25日,中國援助馬其頓校車消息傳出,正好外交部於10月下旬解密了一批檔案,公佈了1976年以前援助110多個國家地區的資料,於是網友用「援交部」來貶稱中國的外交部,批評北京在校車問題上「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外交部倒也處之泰然,在11月28日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發言人洪磊稱中國援助馬其頓校車是履行國際責任。

令中國人想不通的是:一個人均收入高於中國的歐洲國家為甚麼要中國援助?這「國際責任」之說從何而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世界2010年人均收入榜上,馬其頓排第90位,人均收入為4483美元;中國排第91位,人均收入4382美元。

其實,中國援助馬其頓自有緣由,所謂「國際責任」倒也並非空穴來風。這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台灣當年在李登輝與民進黨執政時期,與勢頭甚旺的北京在國際上爭取「國際承認」的這段歷史。當時,台灣在北京的強勢擠壓之下,為了爭取「國際承認」而不得不開展飽受北京詬病的「金錢外交」,馬其頓當年就是台海兩岸競相爭奪的一隻「香餑餑」。

馬其頓建國歷史不長,1991年11月20日該國頒布新憲法,宣佈自己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方纔成為從原南斯拉夫宣佈獨立的4個共和國之一。1993年4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納馬其頓為聯合國第181個會員國,國名暫定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1993年10月12日,馬其頓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其時台灣由力主「台獨」的李登輝執政,李希望為台灣爭取一些國際空間,於是向為擺脫經濟困局苦惱不已的馬其頓政府許諾,只要馬其頓與台灣「建交」,台灣會立即援助馬其頓政府3億美元現金,另外還將在馬建工業園,投放10億美元長期投資。 馬其頓政府遂於1999年2月9日宣佈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北京絕不容忍這種雙重承認(即承認「兩個中國」),在馬其頓宣佈與台建交的同一天,中國政府即宣佈與馬斷交。隨後不久,中國罕見地使用了安理會成員國的否決權(大多情況下中國投棄權票),反對聯合國維和部隊在這個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延長駐軍6個月。

馬其頓與台灣建交後的兩年,不斷面臨北京的威脅利誘。終於在2001年6月12日正式恢復曾中斷的與北京的外交關係, 此後台灣對其停止援助。這兩年當中,台灣共給予馬其頓1.5億美元的援助(另一說法是1.7億)。

我對十餘年前發生的這一「外交事件」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當時世界上還有不少窮國用這種方法在台海之間漁利,先與台灣建交獲取經濟援助,爾後又在北京更大的誘惑下與台灣反目。馬其頓當時之所以對台灣特別重要,估計源自這一因素:當時世界上共有28個小國承認台灣政權,它們大部份分佈在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以及非洲。但馬其頓從地理上看則是歐洲國家。對台灣來說,是其在歐洲外交的「突破」性進展;對北京來說,則意味著歐洲「失守」。是以馬其頓成了台灣雙方出大價錢爭搶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