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後的天氣,早晚寒涼,晝短夜長,才傍晚時分,已有些許的矇矓昏暗,學生們已進教室上最後一堂課,校園裡一片闃靜。正要去學務處旁的洗手間,半途,忽然看見連接走廊上,家長、主任、導師和美術老師,正疾言厲色的在訓斥科任班的那個長期行為偏差的孩子。原本想要繞道而行,後來決定繼續前往,不動聲色的輕輕走過……
這個孩子本性不壞,初識時,有一種小男孩的頑皮好動、稚氣天真,不料,暑假過後,竟變了個人似的,日常表現叛逆乖張,荒腔走板,已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聽導師說,他升上國二之後荒唐任性、恣意妄為,家長束手無策,學校除了按校規處理之外,也別無辦法,開學迄今,已被任課老師們告了好幾次狀、並記過處分,孩子卻毫無警惕,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的問題浮出檯面,成因絕不止於來自孩子,家庭和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大環境,都必然有所疏漏缺失,急待抽絲剝繭、一一去釐清。日前,他也在我的課堂中撒野喧鬧,嚴詞制止無效之後,先採用擱置、冷處理的方式,待課後再私下找他晤談,而孩子就一副敷衍了事、漫不在乎的態度,於是,我決定給彼此都留個餘地,淡然處之。
臺灣有位名人談教養,語重心長的指出:「對待孩子,很多事情『當下』是過不去的。」說的一點也沒錯,特別是在意氣之爭的時刻,要有個轉圜的空間、喘息的機會,才能夠消除歧見、化解衝突,而「淡然處之」就像神奇的魔杖一般,輕輕緩緩的揮舞施展,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尋常的舉動,看似無所作為,顯得消極逃避,其實當中深富哲理和智慧,要有足夠的冷靜與聰敏,才能悟出箇中三眛。
當「淡然處之」的機制啟動後,首先,出現的是「反省」,這意味著有一方已不再固執強硬、堅持己見,連帶的也釋放了妥協的訊息,那麼,另一方相對的也會「被迫」有所改變,而改變,是另一個發展的開端。再者,「寬容」有機會現身,伏爾泰(Voltaire)諄諄告誡我們:「寬容是什麼呢?它是人性的特點。我們所有的人都有缺點和錯誤,讓我們互相原諒彼此的愚蠢,這是自然的第一法則。」瞭解了這「自然的第一法則」事情的演變就會歸於正途。
親子、師生的衝突,只是問題的一端,生命中還有許多難以承受之重,特別是面臨苦難與悲歡的關卡,看不透、過不去的時候,何嘗不可「淡然處之」呢?淡,並非無,而是減輕力度、放慢腳步,讓我們在進退取捨間,有所轉圜。《菜根譚》上有一段話:「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意思是說,我們若能以一顆淡泊、靜定之心,來看待這世間的紛紛擾擾,那麼,必能超越俗見的制約,而品嚐到雋永和深遠的滋味。
我深深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孩子的脫序違常,其來有自,不會因為一頓氣急敗壞的批評、責難,即改過歸正。然而,在情況糾結、窒礙難行之際,當事者需要一個空間、一段時間,可以迴旋與調整,再重新啟程,而「淡然處之」實不失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