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溫哥華新聞(卑詩)

83歲加華裔議員 見證華埠昔日繁榮

【大紀元2011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馮凌雲加拿大溫哥華報導)三部金山故事叢書之一的《齊利瓦克華埠》(Chilliwack’s Chinatowns),上週六11月26日與讀者見面。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人,在溫哥華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齊利瓦克(Chilliwack)市連任38年的市議員,83歲的華裔張瑞銀(Dorothy Kostrzewa)追憶了那段曾經繁華的華埠歷史。書中記載著華人曾經對齊市做出的巨大貢獻。

  

《齊利瓦克華埠》一書記述,自1911年起,齊市的華人比率為5.3%,高出溫哥華當時的華人比例。齊市華埠在倖免於兩宗縱火案後,但最終難逃1934年的那場大火,使得一時繁華的齊市華埠蕩然無存。

  

張瑞銀於1970年首次當選齊利瓦克市議員,成為加國首位華裔市議員,連任38年,直到2008年退休。她的父親1886年從中國廣東赴加,作為當年齊市華埠歷史的見證人,張瑞銀回憶說,那場火災發生時她只有五歲。

  

張瑞銀說,他的父親當年出於好心,收留了一些游動勞工,給他們活幹,給他們飯吃,讓他們睡在馬棚裡,直到有一天馬棚的幹草著火。

大火將齊市華埠摧毀

對於那場大火,張瑞銀仍然記憶猶新。張瑞銀回憶說,當她父親的馬棚突然起火時,她正在熟睡中。大火迅速蔓延,把她家的房屋和周圍的建築物全部燒燬。

  

她回憶說,當時自己只帶出一個玩具娃娃,她的家人迅速逃離現場,一家人擠在Yale街旁的白木橋下。火災發生後的第二天,溫哥華省報的記者到現場來報導火災情況。

  

張瑞銀兄弟姐妹有八個,她最小。火災發生後,只有張瑞銀家人和一吳姓家庭留在齊市,她和一個哥哥也留在齊市了,其他人都搬到了溫哥華。

  

大火災後,教堂為張瑞銀一家提供了食物、衣服等,幫助他們興建了兩間房屋,她也能夠繼續完成學業。

  

1934年的這場意外大火,把奇利瓦克市的華埠徹底燒燬。使當時的奇利瓦克的華埠成為菲沙河谷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新來者根本無法想像這裡曾經有過的繁華華埠,一切都蕩然無存。

  

張瑞銀認為齊市的那段華人歷史是被遺忘了。要恢復那段歷史,只能靠瞭解歷史的人了。為了保存齊市華埠的那段歷史,她珍藏了一些非常有歷史價值的照片,她的哥哥生前也錄製了許多歷史磁帶,作為歷史的見證。

  

齊市歷史學家瑞莫(Chad Reimer)在他寫的《齊利瓦克華埠》書中寫道,關於1932年和1934年在華埠發生的兩場火災,消防隊和齊市進步報都沒有明確是誰的責任,雖然他們提到華埠因為沒有繳稅而被停止供水,也有人歸咎於其他原因。



《齊利瓦克華埠》作者在齊市博物館內,舉行了書籍首發式,手上捧著就是《齊利瓦克華埠》一書。 (攝影:馮凌云/大紀元)



《齊利瓦克華埠》一書緣起

齊利瓦克市的歷史學家瑞莫,對1921年發生在華埠的一場致命大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開始了追溯齊市的華埠歷史之行。

  

瑞莫從過去的報紙、法庭文件、警察局的華人案件中,還原歷史,他還採訪了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挖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921年,齊市的第一個華埠被火災燒燬,當年被懷疑縱火的白人男子,在華埠的北邊被認出並遭拘捕後,隨後被無罪釋放。火災疑案至今未獲破案。1934年第二個華埠再次不幸被大火吞噬。

  

瑞莫前後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把資料收集、整理成書,才有了《齊利瓦克華埠》一書的誕生。新書11月26日在齊利瓦克博物館舉行了首發式,出席的嘉賓有社會各界人士、華埠的歷史人物與他們的後代等。

記載華裔的貢獻 華埠的繁榮

《齊利瓦克華埠》一書由卑詩省加華歷史學會出版,是三本金山故事叢書之一。

  

作者瑞莫在書中提到,當年第二個華埠在齊市西Yale街,非常繁華,沿街兩旁有十幾個大型的兩層建築物。當時的華埠居民大約有200人,有些是常住戶,有些是季節性開商店,招攬附近的白人或原住民。

  

書中寫道:「(當年的華埠)到處是華人的標誌、味道與聲響:從他們談論的語言、準備與出售的食品,到穿戴的衣服,使得華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自成一體的社區。」

  

作者瑞莫在序言中說,華人勤奮努力,開創了一片繁華社區,同時也為齊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序言中寫道:「華人將佈滿楊樹、柳樹與荊棘叢的荒地,開墾成可耕種的良田。他們是農場、家政、伐木等行業的勞動主力,他們興建自己的農場,開設服務社區的零售與服務店,滿足華人、白人和原住民的要求。他們使得齊市在加拿大的官方多元文化形成前,已經具備了多元城市的風貌。」

(責任編輯: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