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心理師協助 教子情緒不困擾
【大紀元2011年1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現代父母奉行愛的教育,不願意打孩子,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教孩子,到底父母要如何孩子管教才適當呢?臨床心理師提供父母教子五大心法,有效管教卻又不傷親子關係。
小宇是一位5歲大的男孩,個性活潑調皮,精力旺盛,無法忍受寂寞。每次媽媽講電話時,小宇就會搗蛋,例如:把水打翻、破壞玩具、大吼大叫。媽媽剛開始以講道理的方式,但是小宇情緒反而更強烈,若媽媽仍不掛掉電話便開始大聲哭鬧,出現破壞物品的行為,媽媽的情緒也因控制不住,出手打小宇,媽媽感到非常困擾及挫折,兩人的關係也逐漸惡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葉俞均表示,在臨床上,常聽到家長因為無法管教孩子而感到挫折,即使是每天都要完成的例行事務,都考驗著家長的教養智慧,許多家長對孩子已經好言相勸,但孩子的問題行為反而變本加厲。
她說,在管教過程中,家長保持冷靜中性態度很重要,若情緒因此受到孩子行為影響,往往導致雙方僵持,甚至失控結果。父母雙方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及一致管教方式,孩子將會慢慢學到,只有好好說話與表現,才能得到父母回應。
葉俞均強調,家長在情緒或教養孩子面臨困擾時,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提早建立適當的管教策略,並把握下述五大原則,不僅在親子管教上能事半功倍,也有助增加親子關係,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情緒及行為表達方式。
※臨床心理師提出管教5大原則:
1.事先預告:媽媽先行告知孩子要講電話的時間,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及安排這段時間可進行哪些活動。
2.選擇性的忽略:忽略孩子哭鬧行為。
3.策略性的注意:當孩子能安靜做自己的事,則立即給予具體稱讚。
4.一致的管教態度:媽媽在執行上述管教技巧時,需貫徹執行,不因孩子的干擾行為而妥協。
5. 辨識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想引起媽媽注意,此時給予注意只會強化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