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旅居溫哥華的前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前中華民國教育部督學、書畫家張俊傑時,感到有些意外,這位在中國書畫界享有很高聲譽的人物,謙和得猶如鄰家的長者;印象中畫家的工作室,滿牆掛的應該都是畫,而張俊傑工作室的牆壁卻被擺滿書籍的書架佔得滿滿。
幼年印象:輕財物 善待人
1933年,張俊傑出生於山東省一個富裕的大家庭。雖然家境殷實,祖輩上一直都非常節儉,他的父親作為家主,穿的衣服極為樸實。父親說,正因為節儉,所以他們家才會富有。但他待人卻很仁厚,不把利益看重。
後來共產黨來了,張家捨棄全部的家業。由於沒有對錢財的留戀,捨得快,捨得乾淨,他們全家才能得以保命。那期間,所有的家產都沒有了,生活沒有了著落。好在過去曾經在張家租種過土地的人,有一些後來比較富有了,看到待人寬厚的張家落難,便常常接濟一些,讓他們一家衣食有著,張俊傑還得以上學讀書。
就在那個時候,張俊傑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姓黃,教美術。黃老師和藹可親且善於鼓勵學生,他給每個孩子一個本子,讓他們回家隨便畫,畫什麼都可以。哪怕是畫一盤水果、一隻碗都行,每次交作業,張俊傑交上來的「作品」最多,黃老師總是給他的作業打一百分。由於這位老師最初的鼓勵,美術成了張俊傑一生的最愛。
艱辛的流亡歲月
到五年級的時候,當時嶧縣縣中招生,因為戰火已經逼近,可能會遷去徐州,老師問他想不想去。在母親的支持下,張俊傑剛被錄取就接到了學校電報,立即動身去徐州。母親馬上給張俊傑準備了行李,就這樣,張俊傑匆匆地與母親告別,卻沒有想到這一別就是永訣。後來,張俊傑輾轉到了臺灣不久,就聽說,母親與唯一留在大陸的哥哥都已離開了人世。
在那個戰亂年代,年幼的張俊傑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為了從南京政府拿到伙食,當時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張俊傑曾獨自一人幾經輾轉從甘肅瓜州到南京,再從南京回瓜州。隨著流亡學校(山東第四聯中二分校)數次南遷,火車廂坐不下了,張俊傑曾坐在帶有弧度的火車頂棚上。
到了臺灣後,大一點的孩子都被選去當兵,張俊傑因為年幼被留下讀書。沒有床褥,就在水泥地上鋪上一層薄薄的被單睡覺,直到學校為他們造了一些簡易的宿舍。
生活艱辛,又沒有父母的陪伴,但這一切都沒有消減他心中的仁愛與對藝術的愛好和追求。
藝術之路 心靈之路
初中畢業後,張俊傑在彰化縣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讀書,這三年是張俊傑真正學習繪畫的開始。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到臺北市西松國小學任教。一面教美術,一面研究創作。後來他看到當代國畫大師黃君璧的畫,心生仰慕,想要拜他為師,一問才知黃先生是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系主任。在校長的鼓勵下,三年後,張俊傑考上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繼續深造。並得到了更多名師的指導。
1965年藝術系畢業後,公職之外,他醉心於創作和藝術教育。天賦、興趣、名師指導及刻苦鑽研,再加上身為藝術教育館館長,主辦了11至13屆全國美展,且有機會觀賞近在隔壁的歷史博物館很多名家畫展,使張俊傑的畫藝突飛猛進。
張俊傑的書畫作品如〈丹霞超塵〉、〈谿山春曉〉、〈十喜紅棉〉、〈率真悠閑〉及各體書法等,畫風或蒼勁樸拙、雄渾超逸,或清新喜悅、靜雅脫俗,無不透顯出其深厚的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底蘊和修養。
張俊傑是一位畫家,同時也是一位藝術教育家和藝術評論家,出版理論和畫集12種。移民加拿大後,現在是溫哥華華人藝術家協會和中華藝術總會顧問。他有著文人的素養和氣質,在他的工作室裡,書架佔據了除門窗之外的絕大部分牆壁,上面擺滿了人文、哲學、歷史、教育、美術等各類書籍,他閱讀大量的書籍以充實自己的心靈。雖然在藝術界享有聲譽,卻依然謙和。他說,一個人「謙」才可以進步,「虛」才能夠容納。海有納百川的胸懷是因為能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
他認為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正如他在〈丹霞超塵〉一畫中讚譽梅花所寫的: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懼仙……
因此彩墨畫家黃朝湖說張俊傑的畫「不但有畫意、有詩意,更有心靈的告白」。「新視覺」畫派郭軔教授說:「更可貴的是他把心性轉化為一種美的氣質,故其作品逸氣與逸質撩人。」知名哲學家、教育家趙雅博教授說:「張俊傑先生的畫,多能表現人生的真境界,和天人之間永恆生命的高深意蘊。」
修己以育人
除了創作和著書之外,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提攜後輩上,將修身、研藝、教學融為一體,教給後輩的不僅是繪畫的技巧,還有他身體力行的道德品格。從為毫無基礎的兒童畫作評審,到做基本上都是已成名畫家的「翰墨雅集」的指導老師,他都一樣用心投入、一絲不苟。他可以不顧已逾古稀的年紀,為了兒童畫比賽寫文章到天明,也可以為了一個畫壇新秀的未來而盡心策劃……
加拿大中華文化藝術總會的顧問路曉丘說,很多畫壇新秀開畫展,或者有別的活動時,都很想邀請張俊傑蒞臨。他不會開車卻從來不要別人開車去接,他會以豐富的經驗給予新秀建議與提攜,忙碌卻得不到任何實質的利益。他常說:「助人最樂。」
張俊傑與翰墨雅集成員、本身也是加拿大中華文化藝術總會顧問的蔡杏枝及其先生周正倫,有著亦師亦友的情分。蔡杏枝告訴記者,張俊傑無論對誰都非常好,學問與道德俱佳。他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做事追求完美。在臺灣時,他作為藝術館館長,別人要開畫展,只要把畫交給他,其他所有的事全部都是由張俊傑一手打理,從日期、請柬、畫冊到開幕的茶點,他都會從頭到尾安排得很好。學生請他吃飯,他也一定要再回請學生。在今年八月份,張俊傑自己開個人畫展時,有人要「翰墨雅集」的成員出點錢給作為指導老師的張俊傑出個畫冊,以及做一些別的事情。張俊傑知道後,堅決不允許學生們為他花錢。蔡杏枝說:「他就是這樣一個人,潔身自愛。」
已故書畫家呂佛庭教授曾稱讚他說:「俊傑先生,才華卓越,溫文儒雅,不但學識淵博,經驗豐富,並且勤勉謹慎,謙虛篤實,故其治事、研藝、修己、教人都有超人的成就。」
前駐溫哥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現任中華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副代表周唯中則推崇張俊傑的成就不限於書畫,同時也是備受華人所景仰的重要藝術教育家及藝術館管理專家。
另一半的無私付出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背後都隱藏另一個人的無私付出,張俊傑的夫人趙淑芳是他在師範學校時的同學,畢業後兩人都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在1961年結婚,先後共育有三個女兒,一起攜手走過了50年的歲月。張俊傑平時把思想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創作及引領後輩的工作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包括張俊傑的所有日程安排,全由夫人打理。古時候有陳毅、王羲之蘸墨吃餅,張俊傑說:「如果不是她,我恐怕把墨喝了也不知道。」
在師範學校讀書時,趙淑芳是班長,所以張俊傑開玩笑說自己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一個「兵」,「她喊起立,我不敢坐下;她讓我添件衣服,我不敢不加。」一句玩笑充滿了對夫人多年付出的無限感激。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