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12月14日訊】 (大紀元記者陳珍妮編譯)並非所有心臟病都是突然發作的,有許多徵兆在發作的前幾天或幾星期前就能察覺到。但因為這些前兆不一定是典型的胸痛症狀,因此患者很容易忽略以致延誤就醫。為避免遺憾發生,若出現下列心臟病症狀應特別注意:
1. 消化不良、噁心或上腹疼痛
病症從輕微的消化不良到嚴重的噁心、痙攣及嘔吐,有些患者會出現上腹痙攣疼痛。這是因為心臟病發有時疼痛部位靠近橫膈膜,痛感會往下轉移,因而表現出上腹疼痛。女性和60歲以上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现這種症狀,而且不會將這些症狀與心臟健康聯想在一起。
當然,大多數的噁心與胃痛並非心臟病發作所引起,為了能清楚辨識,平時應熟悉自己的消化習惯。若出現不尋常現象,尤其是突發症狀,但並未感染腸胃炎,也沒有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時就須特別留意。
2. 下巴、耳朵、頸部或肩膀疼痛
胸部、肩膀、手臂劇痛且麻,這是心臟病發作的警示,但許多患者絲毫沒有經歷這樣的疼痛,他們可能僅感到頸部與肩膀痛,或者感覺疼痛從下巴延伸到耳朵,尤其有些女性表示肩胛骨間有疼痛感。
但是這種疼痛時有時無,就像肌肉拉傷一樣,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可能頸部有一天開始痛,但隔天就好了,然後疼痛感可能轉移至下巴與耳朵。如果發現疼痛似乎往上轉移或擴散,務必告知醫生。
3. 極度疲勞
極度疲勞狀態持續多日,是另一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心臟病發作前兆,特别是女性在心臟病發作後常常憶起曾發生這種症狀。美國國家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去年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女性心臟病患者,於病發數週或數月前,均出現異常的疲倦現象。
那種疲勞感異常强大,不是靠意志力可以支撐下去,而是讓人不得不攤在床上休息的那種極度疲勞的感覺。如果平常是個精力充沛的人,而突然感到累攤了,那麼及時向醫生諮詢是必要的。
4. 喘不過氣、頭暈
當心臟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時,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氧氣。當没有足够的氧氣在血液中循環時,會導致人感覺不能深呼吸,彷彿置身於高海拔地區。另一個症狀可能是暈眩,但人們往往誤認這些症狀是肺部疾病,而不是心臟問題。
5. 雙腳水腫
當心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時,會影響身體血液循環,致使組織細胞的廢棄物無法藉由血液移除,而造成體液滯留引致水腫。心臟病的水腫,一般會從腳、腳踝、腿開始,因為這些部位離心臟較遠,循環較差。
6. 失眠、焦慮
心臟病患常提及,病發前一個月或數週會出現失眠現象,或感到焦慮、恐懼。
7. 類似流感症狀
心臟病發作會出現皮膚濕冷、冒汗、頭暈眼花、疲倦、虛弱等症狀,易被誤為流行性感冒。甚至心臟病發作的典型症狀--胸部壓迫感,也可能與重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相混淆。
如果有嚴重的流感現象但沒有發燒等其它流感症狀,或者持續性的氣喘或久咳不癒等,都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跡象,而患者有時會當成感冒、流行性感冒、氣喘病、或肺部疾病。
8. 脈搏、心跳過速
心臟病會引起脈搏、心臟跳動過速或不規則。這種現象會來得很突然,能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快速而劇烈,好像剛爬上一座山丘。這種心悸通常只持續幾秒鐘,若持續較常的時間則會感到暈眩或虛弱。有些病患會誤將此心悸症狀當作恐慌症。
9. 身體感覺異樣、不適
專家的經驗之談:應特別警覺同時出現的多種症狀,特別是當這些症狀與往常的經驗不同時。一旦感覺身體不對勁,儘速就醫。如果有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抽煙習慣、家族心血管疾病史、或長期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應主動告知醫生。
心臟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
1. 不吸煙,不酗酒。吸煙會加速血管壁粥樣硬化;喝酒過量會增高血壓,易造成中風或心臟衰竭。
2. 健康飲食。低糖、低鹽、低脂肪、低熱量、避免攝食過量紅肉、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3. 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會破壞血管或導致血栓,是引起心臟病、腦血栓、心肌
梗塞的主因。
4. 注意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肥胖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以致增加心臟疾病機率。
5. 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適當運動,能增加心臟功能、提高身體代謝、促進脂肪分解、防止動脈硬化等。
6. 心平氣和、生活規律。壓力、焦慮、煩躁、緊張、壓抑情緒、過勞、作息不規律、熬夜均會增加心臟疾病發作機率。
7. 打坐。長期規律打坐不但可提升專注力、有效處理壓力、保持情緒穩定,甚至能降低血壓、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生率。
8. 定期健康檢查。定期量血壓、心電圖等檢查,能於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以免惡化,甚至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責任編輯:夏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