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耗費多年時間觀察嬰兒的反應發現,相同氣質展現出來的行為差異不大。
最明顯的就是對寒冷、飢餓等痛苦狀態的反應。
有些嬰兒會嚎啕大哭,有些則不會;有些嬰兒很難安撫,有些則很容易。
哭泣強度、時間長短和是否容易安撫並非百分之百相關。面對飢餓、寒冷或身體面臨其他苦痛時,我們將嬰兒反應分為四種:
(1)會嚎啕大哭且不容易安撫。
(2)會嚎啕大哭但容易安撫。
(3)只會輕輕啜泣,但不容易安撫。
(4)只會輕輕啜泣,且容易安撫。
當面對不熟悉或突如其來的事件,如食物、材質、味道、聲音影像時,有些嬰兒會變得異常興奮,有些則會保持安靜,有的會嚎啕大哭,有的則不會,因此遇到新事物時,嬰兒又會有另外四種反應︰
(1)活動力旺盛且經常哭泣。
(2)活動力旺盛但鮮少哭泣。
(3)保持安靜但會哭泣。
(4)保持安靜且不常哭泣。
瑪喬莉就是屬於第一種,稱之為「抑制型反應」;至於麗莎則是屬於第四種「非抑制性反應」。
面臨挫折時,如失去正在吸吮的乳房、玩具掉了、拿不到玩具、被毯子包住或被大人限制行動時,嬰兒的反應也不相同。
嬰兒遇到挫折與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一樣,會有不同的動作與哭聲,因此也會衍生出4種不同的氣質。
最後,在沒有任何外力干擾下,躺在小床裡的嬰兒也會有牙牙學語、咯咯笑或揮舞手臂的情況,又會出現另外三種氣質。
上述15種氣質是以嬰兒行為來區分,而非真正感受,因為現今科學家還無法觀察嬰兒的內心世界。
嬰兒在愉悅情況下,如嘗到甜味或輕柔的撫摸,或是在不舒服的情形,如吃到苦味或大人隨便亂抓,都會產生不同反應。
通常剛出生的嬰兒對酸、苦等味道有十分明顯的臉部表情,如捲曲上嘴唇、皺起鼻子、伸出舌頭等。
當這種表情出現時,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吃到惡臭食物、或聞到排泄物的味道。因此可以假設嬰兒此時的感受並不是很好。
學齡兒童並不常出現這種反應。大部分女生若處於實驗狀態下,即使聞到噁心的排泄物味道,她們還是會面露笑容,就像大人知道這是種不禮貌的行為一樣。
這種臉部反應對於較大的兒童並非是自然的反射動作。
嬰幼童暫時看不到母親或保姆會顯得焦躁不安,這是一種恐懼的象徵;嘴角下彎與皺眉則是悲傷的表現;張大嘴巴,嚎啕大哭則為憤怒的表現。
以上四種行為與大腦模式有關,這也許是造成嬰兒不舒服的原因。幼童的各種感覺,如噁心、恐懼、悲傷與憤怒,在大腦與心智的早期就已建立。
嬰兒在這四種情況的興奮度,也就是情感敏感度如果不同,原因通常是基因或母親懷孕時的情況所造成。
另一種類似的研究是,當嘗到甜食、與父母玩躲貓貓、疊疊樂挑戰成功、以及接收到肢體接觸等愉悅情況下嬰幼童的反應。
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大腦迴路與神經化學作用,會讓個體產生「愉悅」的感覺。嬰幼童時期的經歷是成年後愉快、興奮、驕傲與喜悅等各種感覺的基礎。
因此,嬰兒在各種情況的興奮程度和成年後的情感表現息息相關。
若將上述8種加入以往的15種情況,將可更容易得知嬰兒的氣質類型。在眾多氣質種類中,這23種是最具生物學基礎的類型。
日後科學家將能解開越來越多的氣質類型,並瞭解這些特徵是藉由何種化學分子而影響腦部活動。@(本文結束)
摘編自 《真本性的影響力!最新最震撼的心理學追蹤研究 小心你的“不由自主”:出生90天後就跟定你一輩子的「天生氣質」》 大寫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