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百年鉅獻 臺北故宮百件國寶大展

人氣: 18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10月04日訊】為慶祝建國100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大展,從院藏68萬件文物中精選出133組件,故宮「鎮院三寶」: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均名列首檔強打,11年未展出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也是焦點之一。

臺北故宮「精彩100•國寶總動員」展覽,展品皆為各個時代及類別中的國寶精品,如何從68萬多件文物中選出精髓之作,故宮院長周功鑫表示,這項特展真的是一項挑戰,故宮每年有二、三百萬的民眾前來參觀,觀眾往往有自己心儀的特定文物。經過綜合考量,匯整文物的歷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性等種種因素,經多次集會討論及腦力激盪下的結晶,選出了器物60件、文獻20件、書法14件、繪畫39件等「國寶中的國寶」。

為了在展場上讓觀眾有系統地認知,並引發對文物深入的興趣,故宮策展團隊將此特展分六個故事來呈現,分別是:「禮樂典範」、「金匱寶笈」、「工藝創新」、「盛世極品」、「翰墨光華」、「丹青瑰寶」,在多元內容的展示中,呈現歷史縱橫系統與脈絡,來說明博物館文物的流傳及多樣特色。展出文物中,書畫作品因年代久遠、材質脆弱的關係,將分三檔期展出,第一期展出時間:2011年9月23日至10月27日,第二期10月29日至12月1日,第三期2011年12 月3日至2012年1月3日。

中華文化寶庫與藝術殿堂

1912年中華民國開基,在民主理念下,將帝王所屬收歸為全民共享;民國14年(1925年)10月10日,為紀念中華民國國慶,在北京紫禁城成立了故宮博物院,一個公眾博物館的展覽、研究、典藏、教育、推廣等功能於焉展開。其後為避戰火,文物幾經精選裝箱、輾轉播遷,民國54年(1965年),以古物陳列所與歷史博物館文物為主的中央博物院,和以紫禁城文物為主的故宮博物院,在臺北外雙溪組成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舉世知名的中華文化寶庫與藝術殿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主體來自清代朝廷,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的宮廷典藏,可謂歷代國家府庫所藏「國寶」概念的總和,加上後來徵集來的文物,共計68 萬2,061件(至2010年12月底),煌煌然68萬餘件瑰寶,是8000年華夏文化中器物、書畫、古籍的精華。臺北開館後,透過常態的通史型或專題性的展覽,配合出版、演講、研討會等活動,提供民眾視覺饗宴、研究者鑽研的第一手史料,並成為現代生活創意的泉源。

璧與琮 表現宇宙觀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琮

翠玉白菜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是清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故推測翠玉白菜為瑾妃的嫁妝。翠玉自然的色澤、人工的巧雕及象徵的清白意涵,成為大眾深刻而共有的美感經驗。


經文物出土、考證結果,華夏文明之起源,可推溯至新石器時代後期,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物質文明,主體表現在玉器與銅器的製作,這兩者皆為當時禮天敬地、溝通祖先神鬼的禮器。由目前展出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璧、琮、圭等玉禮器,讓後人窺見到遠古歷史的敬天法祖社會秩序與面貌。

金匱寶笈 舉世孤本

臺北故宮珍藏歷代善本古籍與清代檔案文獻,種類豐富且數量可觀,其中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帙最為龐大,文淵閣是清宮最重要的藏書樓。由於《四庫全書》的歷史價值及其影響力深入人心,故宮此次展覽特地製作多媒體影片,讓民眾可以更加瞭解《四庫全書》的纂修及典藏歷程。

歷代珍貴善本,這次精選出宋、元、明、清等各朝代極具代表性的圖書,包含宋版《爾雅》、《新刊校定集注杜詩》、《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元代文人手稿本的《江月松風集》,明代宮廷精鈔精繪的《明解增和千家詩註》、《永樂大典》等書,共同呈現出公私書府中的書籍特色。


明 永樂大典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詞典,乃古代採取官方規範的語言,解釋上古雅正的語詞、方言、僻字的工具書。由於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期間,華夏語言、文字快速變化,以致後人漸漸無法看懂上古的書籍,因此專門解釋古代詞義的《爾雅》應運而生。故宮院藏此部《爾雅》書版寬朗、字大而書體端勁,後代學者多認為仍保存北宋刻書風格,流傳迄今已是舉世孤本。

翰墨光華 真跡摹本都珍貴

為配合漢字藝術節,在這次特展中展出14件歷代珍貴的書法真跡,包括故宮的鎮館之寶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懷素〈自敘帖〉、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及宋蘇軾〈書黃州寒食詩〉等,經典青銅重器如「西周晚期毛公鼎」與「西周晚期宗周鐘」,則體現篆字銘文的書法藝術。


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約303至361年)出身仕族世家,一生熱中詩歌、音樂與書法。他的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取資廣博,尤其他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唐朝人稱頌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王羲之的墨跡至今已失傳,這件〈快雪時晴帖〉乃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見到王羲之的本來面貌。

宋元明清 工藝創新

中國從十世紀至十七世紀,擁有多項享譽世界的工藝成就,如陶瓷器、漆器、琺瑯器等,在皇家的倡導下,傾力研發技術、以充禮儀、陳設及日常之用,目前臺北故宮之院藏,論質計量均稱富於世。


明 宣德 寶石紅僧帽壺

宜興胎畫珐瑯四季花卉方壺。清初鑽研合中西的宮廷新工藝,由於康熙皇帝喜愛西洋畫琺瑯,選用宜興朱泥胎來畫琺瑯,是康熙朝特殊的工藝製品。


陶瓷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精雅豐富的宋代名瓷,色如天青、質如溫玉樹立了宋瓷典雅永恆的美感。明代御器廠追慕瑩亮的各色美瓷——青花、鬥彩、五彩的釉色變化,莫不是當時代窯火科技獨步全球的成就,並為後世生活美學所嚮往與追慕。

清代帝王重視工藝製作,內廷設置雕作、鑲嵌及製瓷、織繡等的督辦處,彙集南北工匠,展現出高超的技藝與巧思,在工藝創新展區中,主要展現院藏清代宮廷工藝精緻而多彩的特色,同時也嶄現出王朝正統及生活品味。◇

本文轉自243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本文轉自243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