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公主神話不再?亞洲女性拒婚比例升
【大紀元2011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小玫編譯)亞洲地區的生育率節節下降,其關鍵因素已不單只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亞洲女性根本拒絕走入婚姻。據《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的一篇文章指出,亞洲女性不願走入傳統婚姻枷鎖的比例越來越高,且教育程度越高的婦女,不結婚的比例越高。一股拒絕婚姻的風潮正在亞洲悄然漫延。
文中指出,亞洲地區一直被認為擁有著傳統的特性與所謂的「亞洲價值」。這也被認為是未婚生子比例與離婚率大幅低於西方國家的主因之一。雖然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均有不同的傳統,但亞洲各地的婚姻觀念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而「拒婚」已儼然成為亞洲新一期的議題。
晚婚是結婚率下降的部份原因,而這種現象在亞洲則更為顯著。亞洲最富裕的地區日本、臺灣、南韓及香港,平均結婚年齡在過去的幾十年都有顯著的增加,女性平均在29-30歲結婚,而男性則在31-33歲之間。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亞洲人不是晚婚,是根本就不結婚。近三分之一的日本女性在30歲出頭的年紀仍為單身,其中五成選擇不結婚;臺灣女性,則有超過五分之一在近40歲左右為單身,而她們中許多人也決定不踏入婚姻。不婚狀況在某些國家更為嚴重,曼谷有20%的40-44歲的女性未婚,同樣年齡層而未婚的比例在東京為21%;新加坡更有高達有27%具大學學歷者仍為未婚。
這種拒婚潮流,雖暫時還沒影響到中國與印度兩大人口國,但恐怕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單身的快樂
報導指出,亞洲女性拒婚的部份原因,是婚姻與就業兩者難以兼顧。即便全職工作,亞洲女性仍須擔負照護丈夫、孩子以及年老雙親的責任。這樣的情況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存在,但亞洲女性的職責確實特別重。日本女性通常一個星期工作40小時後(平均一天8小時),另外還有30個小時花在處理家事上;而她們的丈夫平均只做3個小時;因此亞洲女性對婚姻抱有負面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職場卻能提供女性一種不同的生活型態。越來越多女性經濟獨立,因此她們可以追尋更吸引人的生活,不限於婚姻中的家庭事務;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程度越高的亞洲女性,往往也是較不情願結婚的族群。
後續社會衝擊巨大
拒婚似乎使人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間,但隱藏在背後的社會問題卻也很多。過去亞洲和西方國家相比,家人間會照護年邁雙親與生病家屬,政府因此可以投資較少的資金在退休金、其它的社會照護形式上,不過現在情況就不同了。
此外,拒婚也使得生育率下降,從1960年代以來,東亞國家的生育率已從每名婦女平均生育5.3名子女下降到現在的1.6名,而其它結婚率更低的國家,生育率更只接近1.0。當人口快速的在走向老年化後,人口結構將會變得更不穩固。此外,婚姻本具有使人有歸屬感的作用,因而降低的結婚率也可能帶來犯罪率升高。
延續傳統東方價值
在這篇名為「寂寞亞洲心」的專題報導中亦指出,「近來發生在英國的暴動事件,許多人認為是根源於青少年缺少父母親的教導關愛與傳統孝道所致,這點更彰顯出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別。」
既然這種「亞洲價值」為傳統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優點是西方國家做不到的,該如何使這項優點得以傳承,結婚率與生育率復甦,便是亞洲各國政府須積極探討與正視的議題。
例如,政府積極的增加配套的社會福利政策,給予家庭與孩童充分的照護補助,改善家庭生活品質,減輕父母的負擔,都可能讓生育與婚姻不再成為年輕一輩的「夢魘」,更進而減緩人口老化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每個人從內在改變起,也是更為根本的,身為丈夫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能夠做到與女性、妻子共同分擔家務,以互相尊重、扶持的立場來看傳統的職責,一同承擔家庭的責任。當家庭能真正成為夫妻雙方休息溫暖的避風港後,或許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說起「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
無論如何,亞洲各國政府都須清醒的認識這正在發生的社會巨變,並認真思考和應對,才能減緩這婚姻信心危機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