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祖國是甚麼
【大紀元2011年10月25日訊】前言
祖國,一個神聖的字眼。在詩人眼裡,她是廣袤的土地、壯麗的山河、富饒的物產;在遊子心中,她是寬闊的胸懷、慈祥的眼神、溫暖的雙手,被譽為母親;而在那些亡國者的悲歌中,祖國是遠去的樓台、幽怨的笛聲,是不眠的長夜,是無盡的哀愁,正所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相比被人們爭相吟詠的祖國而言,故國則是一個被賦予了太多傷愁的文化符號,故國和祖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也構成了人們對祖國的另類解讀。
那麼,甚麼是祖國?她和國家、民族、土地、統治者以及人們的情感之間到底是甚麼關係呢?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得先瞭解幾個與祖先相關的概念,如祖業、祖產、祖屋、祖籍、祖制、祖訓等。
一、祖訓、祖制、祖產和祖業
顧名思義,祖業就是祖先創建的家業和事業;祖產就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財產,包括土地、房產、貨幣、以及商舖等;祖屋就是祖先所留給後代的房屋;祖籍就是祖先居住的地方,也叫故鄉;祖制就是由祖先創建並形成規範化體系的家規或者經營體制;祖訓就是由祖先創製的關於修身、齊家、求學、處世、經營、……以及治國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則,並以家教的形式代代相傳的訓言,其形式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通常也稱為「家訓」。在這幾個概念中,我們得主要談談祖訓(家訓)和祖制。
我們民族傳承文化以家教和師承為主要途徑,一方面尊師重道通過向老師學習來繼承各類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特別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教來傳承文化,因此,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種蔚為壯觀的特殊文化形式——家訓(祖訓)。據統計,自周以來至清,僅目前可見的家訓就有2百多篇,我們熟知的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嵇康的《家誡》……等,而古代帝王更是重視家教,為了讓後代成為合格的國家繼承者,以使江山鞏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家訓闡述修齊治平的道理,如周公的《姬旦家訓》、劉邦《手敕太子》、唐太宗的《帝范》、曹操的《諸兒令》、康熙帝的《庭訓格言》、雍正帝的《聖諭廣訓》……等等,以上這些家訓的創製者包括了從帝王將相到卿大夫士人的所有上流社會階層(其實庶民百姓家中也有家訓,只是少載於史冊而已),這體現了家訓(祖訓)在我們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遵守祖訓也就是盡孝的體現,在《孝經》中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古人認為孝之終在於「立身行道」,也就是「重德修身,履行道義」,而這正是我們民族所有家訓(祖訓)的共同核心理念,是每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真正傳家寶。
祖制是祖訓在體制方面的反映和體現,祖制的出現與祖產的經營和繼承緊密相關,祖制的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繼承祖訓和保有祖產。在承傳過程中,祖制也會因時而變,但變與不變的準則都得依據祖訓所示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改變祖制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的繼承祖訓和經營保有祖產,而不是背叛祖訓和糟蹋祖產,可見,祖訓需要繼承,祖制需要(因時)變革,而祖產需要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祖制正是聯繫祖訓和祖產的中間紐帶,它使三者緊密聯繫,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祖業,其中,祖訓是祖業的核心因素。
在我們的文化中,師教和家教同樣重要,背叛師門和背叛祖宗的罪行是相同的。說起師道,我們就會想起師門訓誡與門規,沒有人會認為繼承一個門派(或學派)只是繼承它的場地和財產,而對師父所創製(或者所傳承)的教義與門規卻束之高閣、置之不理。比如,少林弟子繼承達摩祖師創建的禪宗教派,自然是繼承達摩所傳的修煉方法以及達摩所制定的少林寺戒律和寺規,而不是讓少林寺上市成為一個可以斂財的大型企業;再如孔門弟子繼承孔子的事業自然是要繼承孔子的理念和孔子的教化方式,而不是繼承孔子遺留的家產和孔廟,否則就是破壞門規和背叛師門。那麼對於一個家族來講,繼承祖業同樣也要首先繼承祖訓,因為祖訓既凝結著祖先的人格和精神,內涵祖業得以創建和發展的指導原則和核心機制,也包含了祖先對子孫後代思想和行為的基本要求(相當於門派中的門規和戒條),對祖先的尊重就體現在對祖訓的遵守和奉行之中。前面講過,一份祖業其實就是祖訓(精神層面)、祖制(制度層面)和祖產(器物層面)的結合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其中以祖訓為主(祖制為輔),繼承祖業最重要的就是繼承祖訓,而不僅僅是接收祖先遺留的祖產,一個家族的繁衍和傳承的歷史過程其實也就是對祖訓的繼承和發揚的歷史過程,一旦失去祖訓,家族史也就終止了。
二、祖國的概念
瞭解了祖訓、祖制、祖產和祖業的關係後,現在可以談談祖國的概念了。祖國,顧名思義,就是由祖先創建並傳承給後代的國家系統,她包含著祖先傳給我們的立國和治國的基本理念、祖先創建的國家基本體制、以及留給我們立國和生活的地理疆域,這就如同一個家族的祖先留給後代的祖訓、祖制和祖產的關係一樣。
按照系統國家觀的基本原理,「國家」是由思想文化(精神層面)、政治實體(制度層面)和統治疆域(器物層面)這三個不同層面共同構成的社會系統,此三層面從內到外緊密聯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體,其中文化是精神層面的,居最內核,政治實體是制度層面的,處第二層,疆域是器物層面的,居最外層。在國家系統的三個層面中,居內核的文化層面是最穩定的,而政治實體和統治疆域則是一個相對變化比較明顯的歷史事物,文化給政治實體提供立國和治國的核心思想和基本體制,使其具備可行性、現實性和一定的穩定性(能在一定的疆域中統治一定的歷史時期),因此,國家的傳承其核心就是對國家系統中思想文化層面的普世價值觀和治國理念的繼承,以此為依據組建的政治實體才能被該國的民眾所認可,其國祚才具有一定的歷史穩定性,祖傳的地理疆域也才能被較好的繼承和保留。
一個國家奉行甚麼樣的文化,就有甚麼樣的立國之機制。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尊崇天道,注重道德修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以道德為尊,以修身為本,以禮樂文化來治理國家,以施仁政為治國之基本綱領。禮治思想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至夏商週三代已形成非常完備的禮治制度體系,春秋戰國時期,禮治思想經孔孟繼承和發揚,後以孔孟之道的形式體現。秦漢以後,歷朝歷代都以孔孟之道為立國之本,即以天道為尊,以仁政為綱,以民意為本。孔孟之道前承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後啟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中華民國,是我們民族一脈相傳的立國之根本,治國之祖訓,歷史上各王朝凡是能大致圍繞這個治國綱領而沒有較大偏離的,都能享有較長時間的國祚。
穩定的文化傳承也使國家體制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周承商制、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國家在傳承中雖然經歷了秦朝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的行政體系的大變革,但是禮治思想所內涵的治國之綱常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所謂改朝換代也只是當這套文化系統和國家體制的運行在舊王朝時代被嚴重偏離後新王朝取而代之對它進行的校正與重建。因此,在我們國家的歷史傳承中,變動的只是政治實體的人員結構和統治疆域的地理界限,而不是傳國之機制、立國之原則,這就是我們民族傳國之基本線索,起始於三皇五帝時期的祖國就是這樣被一代一代傳承和延續下來的。
如果說對祖業的繼承標誌著一個家族的發展史,那麼對祖國的繼承就標誌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民族是由不同部落以共同文化為紐帶而建立起的部落共同體,統一的文化是民族的核心標誌,民族在國家系統中對應著核心層次的文化層面,是國家系統中傳承文化的歷史主體。一個民族繼承了祖傳的立國和治國的基本理念,形成現實的國家建制(政治實體),統治一定的地理疆域,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系統。可見,民族和國家其實是對同一個社會系統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表述,民族主要表徵這個社會系統的文化方面,體現著這個社會系統中歷史主體(人)的價值觀和治國理念,而國家則主要表徵這個社會系統的制度方面,對應著這個社會系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國家在傳承文化的功能方面,比起家庭和學派而言,其穩定性更強,影響力更廣,所以,建立國家(一種最強的社會管理體系)在文化層面的作用就是利用國家系統的強大影響力來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一部國家的傳承史其實也就是國家系統內一個主體民族的發展史(註:多民族國家系統中國家的傳承以主體民族的文化傳承為核心,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受這個主體民族文化發展的影響),這個主體民族也就是祖國唯一的合法繼承者。
按照系統國家觀的原理,「國家」表現為精神層面、制度層面和器物層面,那麼國家的作用也體現在這三大領域:①文化表現方面,國家的功能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②政治實體表現方面,國家的建立是以保護國民安全、維護國民主權和創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為根本目的;③器物表現方面,國家的建制應保障國民生活和社會經濟交往的正常運作,保養國家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以實現地理疆域的承載功能。以此觀之,對祖國的繼承就是繼承祖傳的民族文化,用祖傳的立國和治國的基本理念、創建出合理的國家建制,對外保護祖先留傳的立國之疆域,對內使本民族的人民能自由、和睦、有尊嚴的在這塊祖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三、祖國的名字和傳國譜系
我們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了,雖然那時並沒有民族這個名詞,但是卻有穩定的統一文化的部落共同體,如炎黃部落,我們自稱炎黃子孫,並不是指血緣關係,而是指我們繼承了源自黃帝時期(或者更早的三皇時期)的道家文化,是這種文化的繼承者。
道家文化是我們民族所有文化的源頭和最高形態,後世諸子百家的各派學說也都是從道家文化的不同層次中演化出來的,都表現為對「天道」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不同闡述。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中」,「中」在我們的文化裡有著深刻的內涵,它包含著「合道」和「得道」的意義,求中就是求道,守中就是「合道」。道家指出世界萬物可分為三種狀態,「陰、陽、中」,中就是指「陰陽和合」的狀態,就是不偏不倚的最好的狀態,道家的醫學理論就是調節陰陽的平衡,使身體達到「中」的狀態,所以這種醫學理論就叫「中醫」。儒家的理論也是講「中」,只是它的重點不在於人體與生命的「守中」之道(道家的修煉層次),而是社會與國家的「中和」之道(儒家的治世層次),因此,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致中和」為治世平天下的理想追求[1]。「中」標誌著我們民族對天地宇宙和社會人生的根本認識,我們民族素來以「中道」為人生之追求和立國之根本,所以,我們祖先很早就以「中」來為我們的國家命名,這就是「中國」的來源,「中國」就是致中和、守中道之國家的意思,「中國」的名號表達和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和價值觀。
[注1]:《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中」是「和」之上的更高級狀態,「和」是「中」在入世層面的體現,「中」以下生出「和」,「和」以下再生出「五倫」的社會關係總綱,儒家的文化根源於道家,最終都歸於「中」。
據考證,已有的歷史文獻關於「中國」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代,而更早的商朝則有「中商」一詞,後世還把夏與其封國稱為「中夏」和「諸夏」,看來「以中標國」的傳統可能遠遠比這些歷史時期更早,只是我們找不到那麼久遠的歷史記錄,無法考證了,但可以設想當黃帝開創的道家修煉文化成為華夏民族的文明之源時,求「中道」的邦國和天下就已經誕生了,也就是「中國」的實體就已經出現了,這就是祖國的來源。可見,中國是我們民族的專有國號、整體國號和統一的國號,也就是我們祖國的名字。無論歷朝歷代的政治實體怎麼稱呼,只要是炎黃文明的繼承者,遵守祖訓,以中道立國(後世也叫孔孟之道),在總體上它的國號都叫做中國。後來,華夏族的族號和中國的國號合起來又演化出「中華」一詞,所以中華既可以表達我們的族號(相當於華夏、漢),也可以表達我們的國號(相當於中國)。
祖國在傳承中,經歷了五千年的漫長歷史,期間有起有落,也遭受過外族入侵的凌辱和痛苦,但祖國的文化卻一直延綿不絕,經歷朝歷代的繼承和經營,形成一個傳國之譜系,這就像一個家族的家譜一樣。我們以系統國家觀的分析方法,從祖國的三個層面的一些主要內容的承傳和變遷來揭示祖國的傳國歷史,以下筆者簡單的勾勒了一個祖國的傳國譜系表,可以大致體現祖國一脈相傳的文化和制度體系,如圖一。
[譜系表註解]:
1、本譜系表重在表達出祖國歷史演變的重大線索,限於表幅空間狹小,在一些項目方面無法表達更細緻的內容,只能做大致的描述。如官制中無論是三公九卿制還是三省六部制,其組織形式和權力在每朝均變動較大,各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如三省之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在發展過程中,至隋才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宋元後三省職權虛實交映,至明清廢三省而只餘六部,在本譜系表中,筆者只標誌該事物成型的時代,之前的時代均以前面的體制特徵來表達,以階段性來體現整體發展線索。夏商周欄目中只表達周代官制特徵。
2、在秦以後的時代,封建制度已經作廢,基本體制是郡縣制,但封建作為一種論功行賞的手段依然在每朝或多或少的存在,凡是因封建而引起國家動亂的時代,在譜系表中均以封建和郡縣並存表達,沒有因封建引發國家動盪的時代均以郡縣製表達,所以,西漢、西晉、明朝表達為封建制和郡縣制並存。郡縣制所對應的中央集權稱為君主帝制,因此時建立的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非夏商周封建時代的聯邦制;封建聯邦制時的中央政權和各邦國的關係稱為共主制,即天下各邦國以宗主國的君主為天下共主,稱其為天子。
3、元朝雖然也尊孔敬我們的祖宗,但不稱其為中國,原因不在文化方面,而在於政治方面。元朝沒有給漢民族平等的國民身份,而是把人口分為四個等級,進行了民族壓迫,使傳承中國文化的主體漢民族處於亡國(政治層面)而不滅種(文化未亡)的狀態,因此,不給予其王朝以中國身份,在總體上可以認為中國此時處於半亡國狀態(文化未亡)。北朝能實施全面漢化,清朝實施滿漢平等,尊孔敬祖,主動繼承中國文化,所以給予其中國身份。
4、秦失國是國家體制的指導思想有問題,所以標記為思想文化偏離祖訓,而隋失國則是隋煬帝個人的荒淫無道導致的,和國家體制的指導思想無關,所以,認為其在文化和體制上繼承了祖訓。由此可見,在傳國之大事上,不僅僅要在思想上繼承祖訓,還得表裡如一,在行為上切實篤行。
5、疆域的統計只能做大概處理,不能做詳細計較,還請讀者包容。
從以上譜系表可以看出,從黃帝創立華夏民族和中國以來,我們遵循祖訓,將祖傳的文化代代相傳,並輻射周邊民族,就是在元朝半亡國期間,祖傳文化都得以保持和弘揚,至中國民國時期延綿五千年的歲月裡,在歷史上雖有過被外族入侵和佔領的陣痛,但炎黃子孫承前啟後將自己的祖傳文化和祖國完整的繼承下來,並於近代併發展為世界第一大民族,擁有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和世界第一的人口,可謂家大業大,文化繁榮,無愧於自己的祖先。
四、中共紅朝與中華祖國的關係
中共在1949年建立的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稱為紅朝),自稱是新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聯合國竊取了中華民國的位置,居常任理事國的要職,在國際上經常代表中國的身份亮相。那麼,中共建立的紅朝到底是不是中華傳國譜系中的一員呢?我們可分別從中共的民族屬性和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屬性上來一一辨析。
1、中共的民族屬性
前面講過,民族是擁有統一文化的部落共同體,民族的本質特徵在於統一的文化,不同血緣關係不同地域的人只要擁有同一種文化,那麼在民族屬性上就歸屬於同一個民族。在祖國傳承的歷史上,我們的文化從軒轅黃帝創立以來,不斷影響和同化周邊的狄、戎、蠻、夷等部落,獲得周邊落後地區的認同,使之逐漸加入到我們華夏族的大家庭中來,如南北朝時代,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改革,拋棄鮮卑族的傳統文化而加入漢族,這既給華夏族以德服人的民族融合歷史留下了最鮮明的佐證,也為歷史闡釋了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凡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必然認黃帝為祖宗,奉行外儒內道的文化傳統,敬天敬神,重德行善,以和為貴;而背棄這種文化的必然不是炎黃子孫,其民族歸屬上必然不屬於中華民族。
以此標準來衡量中共的民族屬性,從文化上來看,中共所奉行的馬列主義和我們祖先傳給我們的儒釋道文化可謂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如馬列主義講無神論,讓人心失去終極約束力,致使道德淪喪,社會敗壞,而我們的儒釋道文化為神傳文化,講天道恆常、善惡有報,教人重德行善,從而促進社會和諧;馬列主義講唯物主義,宣揚物質決定一切,否認意識的獨立性,而我們的文化講天人合一、萬物有靈,認為物質和意識是一回事,從而重視精神的作用;馬列主義講階級鬥爭推動社會進步,以鬥爭為綱,而我們的文化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和為貴;馬列主義講國家是暴力機構,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工具,而我們的文化中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廣施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馬列主義講實現共產主義,按需分配,建立人間天堂,而我們的文化中講人神有分界,唯有吃苦修煉才能返本歸真,回到天國世界。可見,從文化最核心的幾個方面來衡量,馬列主義從基本思維模式到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等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完全背離,勢成水火,那麼,奉行馬列主義的中共顯然不是炎黃文明的繼承者,而是另一個民族另一套文化體系的衣缽傳人,這個民族就是150多年來在世界舞台上新出現的馬列民族。
當馬列主義脫離一個學派的範疇,而在世界上形成崇拜它奉行它的部落、政權以及它們的聯合體時,馬列民族就形成了,馬列民族以無神論、唯物論、進化論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共繼承和奉行了馬列主義的全部文化體系,中共自然就是馬列民族的接班人,是馬列子孫,而非炎黃子孫。這一點從中共領導人自己的談話中也可以得到證實,鄧小平親自說過「老祖宗不能丟」,這個老祖宗不是三皇五帝,而是馬恩列斯,這段講話至今仍然堂而皇之的記載在《鄧小平文選》之中,成為中共對自己民族屬性的最權威的詮釋。
2、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屬性
從國家屬性上來看,既然中共所奉行的馬列主義與中國祖傳文化格格不入,那麼它的治國理念與國家體制也必然與中華傳國的機制大相逕庭,甚至是截然對立,現實來看也正是如此。中國的官制無論是古代的君主帝制還是現代的憲政民主制,均是正常的國家建制,都有一套良性的文化系統為依據,其或依據宗法體系傳承帝位,或是依據民主原則選舉國家領導人,做到了有道可循,有法可依,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均有高度的認同感。而馬列主義的國家觀(階級壓迫工具論)在人類文化中沒有任何淵源,是一種無根的偽文化,其缺乏歷史的積澱和現實的土壤,無法在現實中形成正常的國家系統,正因為如此,中共雖然奪了中華民國的大陸江山,但卻不能使自己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最終只能依據土匪排座次的山寨模式進行權力分割和政務管理,以黑社會的組織特性來控制其內部成員及整個國家系統,其不循天道、不守國法,致使整個大陸地區都淪為一個大山寨,游離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外,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異類。這也是中共奉行馬列主義國家觀在國家建制方面的必然結果,是馬列主義國家觀在現實中的唯一可能的顯相,這個可悲的事實也雄辯的證明了馬列主義及馬列民族的愚昧、落後和反社會、反人類的邪惡本質。
中共控制的山寨國家系統,只具有地理意義,而沒有政治和文化的意義,只存在對地理疆域的短暫控制權,而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國家建制和良性的文化系統。它對內沒有傳位的合法體系,以血腥內鬥為權力交接的唯一方式;對外沒有正常的官制,以對國家機構和社會機構的全面附體的方式來控制全社會[2];在思想文化層面,它沒有普世的價值觀,以謊言和迷信來維繫其統治,以戰天鬥地反人類的無神論邪惡思想來摧毀人民的良知和道德。所以中共建立的紅朝(偽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系統,也更非我們祖傳國家譜系中的一員。圖二是一個中華祖傳國家系統和中共的「山寨國家系統」的對比表,二者區別,一覽無餘,如下:
[注2]:關於中共在中國大陸形成的附體式社會結構,可以參閱筆者《從社會學角度看中共的本質》
3、中共對中華祖國的毀滅性破壞
基於馬列主義的邪惡本性,中共建政後,從國家系統的三個方面對我們的祖國進行了全面的、徹底的、系統性的破壞和摧毀,使祖國的傳承機制在大陸被連根斬斷。
在文化方面,中共毀佛滅道批孔,拋棄「敬天地、致中和」的中華傳統治國理念,奉行無神論、唯物論,以馬列主義為立國之本,以階級鬥爭為綱,戰天鬥地毀壞人倫,全面摧毀了中華傳統的儒釋道神傳文化體系,最終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使很多炎黃子孫忘記祖訓,墮落為馬列子孫。在制度方面,中共無法無天,以黑社會幫規來統治全國,以對社會系統全面附體的方式來侵蝕中國社會中尚存留的傳統國家建制的合理部份,毀壞了中國傳統的自然倫理社會體系和近代以來逐漸形成的憲政民主政治體系,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正常的國家建制,失去了國民資格,被迫生活在一個不守天理王法、奉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土匪山寨中,淪落為該山寨的一個個賤民和奴婢。在國家系統的器物表現方面,中共不以保養國家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為目的,不顧地理環境的承受能力,只為滿足官商一己之私慾,任意開發地理資源,破壞祖傳的大好河山,使中華江河湖海山川土地以及空氣均遭受嚴重污染,如今大陸森林減少、空氣渾濁、江河斷流、草原沙化、土壤變質、垃圾遍地,沒有乾淨的水源,許多重要資源消耗殆盡,已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正瀕臨崩潰。
中共搶奪中華民國的政權,在今天看來,是馬列民族對中華民族毀滅式的侵略,這次侵略不但佔領了中國絕大部份的傳統疆域,統治了絕大多數的中華兒女,而且系統性的摧毀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地理資源、民生資源以及中華民族傳國的文化資源、道德資源和政治資源,使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第一次處於亡國狀態,瀕臨滅種的絕境。
結語
祖國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國度,一個人沒有祖產(但有祖訓),尚可以白手起家,創建一份家業,但是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祖國,或者是失去了祖國,那麼這個民族就失去了承載它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就面臨亡族滅種的險境。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以祖國——中國——為依托,傳承和延續自己的神傳文化體系,恪守祖訓,遵守祖制,在事關道統的重大問題上,從不敢逾矩,因此,能歷經五千年的歲月而道統不絕,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在世界歷史上,這可謂獨一無二。
但如今,祖國已不幸淪落敵手,飽受摧殘六十多年了,處於岌岌可危的險境,其能否存亡續絕,生機在於一線。我們為甚麼會失去祖國?這個問題在今天或許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心中是否還有祖訓的遺影?是否還能記得起祖先的囑托?當我們還自稱是中國人時,我們是否還能瞭解中國的含義,以及賦予她名字和文化特質的道家文化?今天,我們是否還能從馬列主義的黨文化思維中徹底擺脫出來,恢復祖傳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維模式?恢復「敬天敬神」、「重德修身」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能否扭轉乾坤、恢復故國的關鍵所在。孟子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在當今的時代,誰可以繼承中華的祖訓?誰可以撫平亡國者心中的傷痛?誰又可以成為那些為我們恢復國故的世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