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寧可當澳洲民工 不當中國教授
【大紀元2011年10月24日訊】很快又是我的生日了,每年到了生日,總是喜歡做一個總結,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後。自從有博客,我記得已經是第三次或第四次的生日感言了。現在正好又是我參加工作以後,一半時間在中國,一半時間在澳洲的一個階段,不論在中國或是在澳洲都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兩個階段的對比,也許能得出一些什麼結論。
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不僅人瘦小,也沒有雄心壯志,沒有後台,沒有背景,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勤奮和堅持。如果說以前有什麼追求或抱負的話,現在則基本沒有了,只想好好地工作,好好地享受可以享受到的生活,在不同的兩個制度和社會環境下,我的努力和勤勞沒有變。因為,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個被深深埋在黑暗的土地裡的一棵種子,既然上帝和父母創造了我,我也想見到陽光,也想發芽,茁壯成長,但由於自己的土壤和基因條件太有限,所以等我到發芽的時候,秋天已經來了,已經不能長成大樹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我的人生沒有白白浪費,總算還能見到陽關,能發芽。仕農工商,吹拉彈唱,我什麼都體驗過了,什麼榮耀,成敗得失都不過如此,沒有什麼是必須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拋棄的,也沒有什麼是你不能達到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Everything is important and Never said Never 。
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這是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的,但,縱觀社會,人都是為人為己,為名為利而活著。在中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的大境界,現在我想很多人基本也還停留在為了一張嘴(吃),為了一張皮(面子)的階段,包括我自己也是。
在中國當時的歲月裡,主要就是為了有一頓飽飯,一片小居室,一個名聲,生活得比較單純,思想也沒有很複雜。後來社會發展了,就為了錢財,為了一個位子,能受人尊重,能前呼後擁,五子登科,出人頭地等等,但無法靠自己的努力,要靠社會關係。
到了國外,一開始也是為了生存,然後,五子登科的夢比較容易就實現了,這時發現人約黃昏後,什麼事情都不重要了,只是懷著一種欣賞的為霞尚滿天的心情了。
作為一個渺小的微弱的人,在中國和在澳洲的前幾年的工作都是很辛苦的,但在中國的時候,主要的辛苦在腦力,而且隨著自己的閱歷的增加,職位和職稱的不斷成長,這種壓力和壓抑也在不斷地增長,沒有到頭的時候,因為自己身背著一個無形的枷鎖,加上社會的大環境使然,個人永遠被包圍在一個永遠無法掙脫的圈子裡。我的幾個學長,要麼在人到中年的時候累死,抑鬱而死,因為沒有成果,無法拿到課題經費,又不適應社會,自己把自己累死了。要麼很有成果,但又不得不低三下四地依附於無才無德的官的身上,這樣他才能獲得經費,出版成果,但這樣又往往被我們這些學弟們看不起。我的岳父是個高工,59歲就去世了,我想以我個人的性格,脾氣和比較專注於業務能力的特點,我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裏去,我原單位的一個處長就告誡過我,認為我一定會是一個早死的人。我的導師是比較早的海歸,回國後還捐獻了不少像複印機呀等等的先進設備,雖然很早就是博導,但在其他方面則經常受氣,很吃不開,所以在我畢業以後,他就又出去了,不回國。在中國,知識份子如果不能成為一張腐爛長蒼的皮上的毛或融入皮中,只當純粹的知識份子,如果你再性格剛烈一點,從來就沒有好日子過,這是中國歷史的教訓和我當了多年年青的高級工程師以後的一點體會,即便我學的是理科,有技術,在改革開放後能自謀生路。而在澳洲,主要的辛苦在體力上,當然剛開始時,因為語言,文化,制度,風俗習慣等等很多的不一樣,也有很多腦力方面的辛苦(不適應),對於有過中國式腦力鍛練的人,這種辛苦很容易就克服了,但主要的還是體力方面的,對於很多幸運的中國人,他們能夠從事專業工作或能夠做大生意,體力方面的辛苦就少一點,但對從事小生意或像我這樣純粹當農民工的藍領,體力方面一開始也是很沉重的,不過,對於我這樣在中國當過農民的人,這種體力活又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也很快就習慣了,體力和腦力的負擔都不成為問題了。
本來這可以當一篇論文來寫的,但我現在不想寫論文了,所以也不按論文的格式來做很多表格或順序,而是隨心隨性,想到那裏就寫到那裏。主要就幾點,就是對一個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業,家庭,健康,物質和精神層面。
在中國,首先還是要感謝國家,我能感受到很多事業方面的成長,有很多成績,獲得過很多獎勵。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科長,高級工程師,事業上應該說曾經輝煌過,每次到地方出差,總能體會到自己的名氣還是蠻大的。但由於專業特點,一走到社會,就什麼也不是了,因為你沒有實權,沒有錢,沒有關係網,沒有大樹可以背靠。在分房時,高級工程師就是不如領導身邊的司機和一幹人等,不如副處長,科長出差可以坐飛機,高工就不可以(高工按理享受處級待遇),就這麼簡單。那麼多的立功受獎只是為領導爭了個面子,他們就可以當自己的業績上報,但個人有非常多的免費的加班加點的付出,得到獎勵時的三分鍾的幸福過後就沒有了,而且還可能招來很多的嫉妒和以後工作上的阻擾。這些獎狀帶到國外,什麼作用都沒有,連擦屁股都不能用,我的德國同學說,他家的在原東德的親戚也有很多獎狀,我才懂得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特色。但不論怎麼說,這也許能證明你不是個很差勁的人,還是有點能力,讓你自己知道一切都是事在人為。
在澳洲,因為沒有做生意,跟原有的專業徹底Bye-bye,只是一個普通的最底層的打工者,所以也就談不上事業了,一切為了生存和個人的高質量的生活。生活很平靜,很安逸。沒有輝煌,沒有榮耀,但每天的生活都充滿陽光,每天都心靜如水。
家庭方面,因為我和妻子都屬於偏保守型的人,雖然內心浪漫,但條件所限,所以只是在自己家裏浪漫,從來不會到外面跟別的人浪漫,能潔身自好,所以,家庭很穩固,我們都屬於勤勞,一切靠自己的類型,腳踏實地,一切從點點滴滴做起。
健康方面,我個人來到澳洲以後,身體變好了,在中國時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失眠,體虛,暈眩,貧血等,在澳洲沒有了,剛來時,初步接觸體力勞動,不適應,但後來就好了,雖然依然不夠強壯,但內外的體質素質都提高了。
經濟方面,在中國,我和我妻子的工齡加起來有30多年,兩個人的工作都算是較高工資的工作,但最後卻沒有什麼積蓄,任何花銷都要掐指算一算,有分到房子,我分到一套,我妻子也有一小套,總共的面積不到150平方,我出國時所有的積蓄只有5000美元(當時是8000澳元)。現在,我和妻子在澳洲打工,滿打滿算,兩個人的工齡相加不足20年,從事的是最低級的工作,從每小時5元做起,現在有兩個房子,一個套房一百多,一個House五百多平方,銀行裡永遠有一萬澳元存款,任何時候都可以到任何國家去旅遊。我們花錢不用再認真考慮計算,愛買什麼就可以買,當然,我們還有房貸要還,而且我們基本保持在國內時的花銷習慣,還能保持勤儉理性的消費習慣,不會出現超前消費或浪費的情況。我們有過12人次的國際旅行的記錄,家有兩部小轎車等。跟其他華人比起來,我們的經濟算是比較差的,因為我們不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不是把賺錢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和目的,我們一直打工,沒有做生意,沒有任何後援和贊助。其他物質層面,如環境,衛生,飲食,生活質量等方面,國內外的差別還是非常的大,這點很多熱衷於GDP和對中國有較高經濟增長而飄飄然的人沒有親身體驗可能不會明白。
精神層面,在中國,一個人的精力的40~50%要用於搞關係,拉幫結派,大約只有10%的精力用於搞業務技術(我應該有30%的時間在搞業務技術)。而在國外,你完全可以用80%的精力去搞業務,100%的時間是你自己的,要麼用於賺錢,要麼用於休息,休閑,娛樂。你甚至不必用1%的精力去搞關係。西方人的人際關係非常地簡單,直截了當。不論你多富有,多貧窮,走在大街上,在公共場所裡一個樣。在中國有這樣那樣的壓力,在澳洲卻很單純,在西人公司上班跟玩一樣的,一點不用腦子,有音樂陪伴,體力活做習慣了也就不很累了,而且規定任何物品不得超過20Kg,都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我每天都要睡覺10個小時(兩三個小時躺在床上聽交響樂和新聞),在澳洲所看到聽到的基本都是歡聲笑語,花香鳥語。我每天花半個小時料理花園,每天吃早飯,我都是把飯端到後花園裡吃,看著自己親手種的花草,蔬菜一寸寸地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心情總是很愉悅。週末總是到更大的場所,公園裡玩,因為我家的後院只有兩百多平米。你完全可以選擇你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做你喜歡做的事,只要不危害公共和別人的利益。有的人會出現無聊和寂寞空虛的情況,但我有很多愛好,有強大的內心,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自由,散漫,自主,充實。
(原文:比較:為何要當澳洲的民工不當中國大陸教授?)
(責任編輯: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