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現代藝術史的脈絡,檢視工業革命興起後的機 械文明,與現代藝術的關係,可見其對藝術的影響,是逐步的從藝術家作畫的方式(印象派、表現主義……),筆觸到所用的材料,一點點的影響畫家看世界的觀點 態度(達達、杜象、極限主義……);從感發性的潛意識到意識(超現實主義、觀念藝術),最後成為整個現代藝術的思維邏輯;至今的當代藝術,也還在這條脈絡 形成的框架裡演繹、浮沉著。
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開始,歐美視覺藝術的主題,一直是 關於神及人的故事。到了19世紀晚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科學上的發現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疏離,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所謂「現代」天 地。現代藝術、現代主義隨之應運而生,至此,藝術成了「科學」的追隨者,並且服膺於現代主義。現代藝術從非主流到主流,最後主導整個學院派,並且成為一個 貫穿的體系。
1877年,印象派畫家莫內(Claude Monet),畫了一系列聖拉札車站畫作;畫面中,冒著濃霧蒸氣的火車,駛進高聳堅硬的玻璃鋼鐵車站建築 (The Gare Saint-Lazare series),顯示了進入現代的歐洲城市生活面貌。藝術家所喻示的是工業革命中的巴黎,「機械美學」已然形成,同時也揭示了一種新的繪畫方法;而這個畫 法的觀念,自始就緊跟隨著機械文明。
工業革命後的印象派、現代藝術,在繪畫中追求物理性的科學元素。從最早在自然的浮光片羽中,記錄光影,追求「短暫」的現象。從莫內的《日出.印象》一畫開 始,這與過去繪畫承載永恆性的精神內涵,相背離。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思想變革,影響了藝術家的思維,也改變了畫家的作畫方式,而這種思想的變革,成了 一種創作的機制。
繼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表現派,其追求情緒與感覺的解放。例如:被稱為野獸派的馬蒂斯 (Henri Matisse) ,用大膽奔放的原色系作畫、線條誇張,動作扭曲的德國表現主義 (German Expressionism) 。立體派 (Cubism) 先驅塞尚(Paul cezanne),從平面裡建構多重點透視的圖像空間。莫內、馬蒂斯、塞尚,這三位是早期現代藝術中不可略過的人物。在他們繪畫裡所探求的與以往繪畫最大 不同,是對繪畫投入物理性的實驗,以及科學思維的探求,已不是專注在描繪被畫者的精神、理想狀態。這與自十八世紀啟蒙主義後的西方社會,對科學的崇拜似乎 是同出一轍。從形式觀念上突破傳統,而不是針對所畫對象物的精神內涵去琢磨;藝術家似乎成了企業工廠,必須不斷的供應新產品,同時又研發新方子。
這種思想的變革,不約而同的發生在其他歐洲國家,例如:法國純粹主義畫派 (Purism) 的列嘉 (Fernand Leger)說:「邏輯、機械,規則性的線條,純粹的元素,是他所追求。」;蘇聯絕對主義 (Superlism) 藝術家馬列維奇, (Kasimir Malevich)已揚棄對人面貌的描寫,企圖找尋新的符號,描述直接的感受;義大利的未來派(Futurism),在繪畫和雕塑裡,嘗試把機械動力的產 生,與現象表現出來;荷蘭則有蒙得利安( Pet Mondrian)的幾何構圖風格派畫風。以及與達達主義不可分開談論的杜象 (Marcel Duchamp),不論是私下或公開都表明他對科學的崇拜與追求。
杜象的巨作《大玻璃》(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1915-23) (又名新娘被她的漢子剝光),這幅畫由油彩、玻璃、橡膠鉛圈,在畫布上拼貼畫成。畫面分成上下兩部分,上方的玻璃代表新娘子,下方有九個象徵男子漢的模型 物件與巧克力研磨機。雖然這張畫表面講的是人的事物與活動,但所呈現的圖像卻是工業產品物件;若不是藝評家作家安德柏東(Andre Breton),洋洋灑灑撰文解讀這張暗晦難懂的《大玻璃》,此畫的意義又何在?
繼《大玻璃》,《噴泉》(又名小便池) (Fountain)是杜象1917完成的一個既成物(Ready made)。這個從工廠製造出來的家庭日用品,經過藝術家的簽名,展放到美術館就是藝術品了;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也反映了當時的歐洲社會狀態。還有提倡原 始主義,從非洲藝術中找尋營養靈感的有畢卡索、馬蒂斯;高更(Paul Gauguin) 則從巴黎出走到大溪地。這些都可視為對歐洲文明與藝術的反動。
二十世紀主要的藝術流派無不關乎「現代性」的發展、反省或批判。達達主義是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動盪不安的歐洲社會,所帶來的挫折感而發。藝術以激烈 的手段省視現代文明,挑戰傳統藝術的本質,從嘲諷到虛無;而另一方面,則用工業文明的科學方式,思維創作著,這是現代藝術最弔詭的地方。
達達主義、杜象觀念從歐洲延燒到紐約。他是後來的觀念藝術、普普藝術、裝置藝術等的始祖,在他之後的現代藝術都未曾越過他的範疇,杜象顛覆了所有藝術的法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以經濟強國之姿,推銷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並且積極的投入其所領導重塑的現代意識,至五十年代英美的商品藝術打入歐洲,現代藝術重心也從巴黎移到紐約;普普藝術興起,商業藝術,大眾文化進入美 術館,再加上傳播媒體的普及化,所謂後現代來臨了。
六○年代晚期,後現代主義籠罩西方社會,藝壇與學界對現代與後現代的探討與批判相互激盪。七十年代不滿商業藝術的極限主義(Minimal Art),又稱極簡主義出現,他們主張把純樸繪畫的感覺找回;事實上,卻用了很多的工業產品,做為他們觀念藝術的一種形式。極限主義行動與立意的矛盾,很 難說明與普普藝術有多大區別。不一樣的只是一個是比較高級的工業品;一個是便宜、易懂常見,美國生活中的大眾產品,如:湯罐頭,家家戶曉的明星像、名人, 好人壞人。
基本上,極限主義與觀念藝術是同出一源。工業革命與科學的影響,對物質精神的探求似乎是現代藝術奉行的圭臬。這似乎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其實真正的極限應 該是什麼都不做不畫才是。後來的行動藝術派風行一時,這倒也與極限主義相互呼應,其方式是放下筆用身體沾上油墨在畫布上滾動畫畫。
史學家科林烏說:「對於習慣研究科學,或哲學知識的歷史學者,藝術是一塊不寧靜與痛苦的景象;因為他似乎恆常地往前、往後走,一個流派一經建立之後,總是預示著墮落的開始。」這話當然是對現代藝術而言。
在這二十一世紀裡或許我們可以來檢視探討一下,當今的現代藝術,除了帶來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派別,與多樣性的視覺經驗之外,還有些什麼?藝術是實證科學嗎?還是一種企業經營?
自杜象的小便池出現後,藝術界就喊著繪畫已死了! 喊了快一百年,繪畫並沒死,只是荒蕪了,準確的說是 ─ 墮落沉淪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晚年時說:「只有神能拯救我們。」而當今藝術家最大的使命是如何回歸到正統繪畫的本質,身心合一的畫出優良品質的畫來,走上 人類真正的藝術之路。
──摘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