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丹青 照耀古今(下)
華夏丹青藝術發源於中國古老的半神文化,其藝術風格與精神,展現了繪畫深奧的內涵,也造就了各朝代的文化特質。
五代、宋前期繪畫衍生自唐朝,技法、觀念趨於完備;山林文學與自然山川的體驗,深深影響了中國山水畫。
到了元代,神靈勸誡題材漸少,人物畫日益興盛,這些人物畫作仍散發著一種高潔、脫俗的氣息。至明末徐渭,不滿世俗、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以誇張手法所作之作品,在繪畫史上留下了嘲弄的一筆。
初唐薛稷畫鶴享譽畫壇,開啟了花鳥畫科與花鳥畫家興起之契機;爾後有擅畫馬的曹霸、韓幹、陳宏等;中唐後,出現了擅畫花鳥翎毛與人物畫的畫家周昉,其人物仕女形象以「豐肌秀骨」著稱,為唐人審美的典型。
北宋山水雄渾豐實 南宋空靈遐思
五代和宋前期的繪畫,延續、衍生自唐朝。繪畫技法、觀念趨於完備,加上山林文學、生命觀和對自然的體驗,對中國山水畫的演進有著極大影響力。五代著名的山水畫家代表人物,以北方山水為題材的有梁荊浩、關仝,北宋范寬、李成和郭熙;和南方以山水入畫的南唐董源、巨然。
在畫面構圖方面,五代北宋採豐碑式構圖法,之後發展到兩旁的大山大水,頂天立地,氣魄雄偉。皴擦出的山石具質感、量感,體現出一種「豐實」之美。郭熙提出「三遠」說,顯示出當時對空間的認識更加成熟。南宋因所處地域為江南,山水畫作裡多了一分朦朧空靈,畫面大幅留白;內容多為山的某一角落,或者一片淺灘,或一道渡口,這種布局以馬遠和夏圭做得最完備,因而有「馬一 角」、「夏半邊」之說。
花鳥院畫 徐黃二體
五代花鳥畫有所謂「徐黃二體」,原是指南唐徐熙和前蜀黃筌,因畫風之殊,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一中,將其稱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宋初畫院對畫作的品評即以「黃家富貴」為準則,後有畫風傾向徐熙的畫家崔白。
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宋代畫家都有著新鮮的創意。《清明上河圖》此幅巨型風俗畫,畫風細緻、淳樸;全圖共分三段,從右至左,由郊外到市區,細緻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繁榮的景象。著色淡雅,雖意境並不深遠,與以往重視精神境界的藝術,品味有所差異,然而壯觀的場面、細膩精確的畫風,仍令人歎為觀止,且極具歷史文獻價值。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經濟繁榮,表現世俗生活的風俗畫更加受人青睞。
文人丹青 追尋寧靜超然
元代文人丹青藝術獨具匠心,把詩、書、畫還有雕刻精美的印章融為一體,使具有良好文學素養的畫家、隱士們有了任我遊騁的藝術天地。這些藝術珍品的題材多為山水、枯木竹石、花鳥人物等等;布局周致,著色淡雅清新而古樸,頗有復古且超然的精神內涵。
雖然以神靈勸誡為題材的作品在元代變得稀少,但這些文人畫家們,仍然有著一種脫俗而高潔的品質。著名畫家吳鎮的《雙松圖》描繪的彷彿是畫家本人。兩棵松樹立於天地之間,有著一種傲然超俗的神韻;蒼勁而挺拔的枝幹互相纏繞,始於中間又在頂部交叉,然後再分開,彷彿表達了作者頑強不屈的精神氣慨。
他的另一幅《洞庭漁隱圖》以山的一角、寧靜的洞庭湖水為主要背景;空曠秀靈的山水氣息油然而生。一個漁翁駛著一條小舟,自東向南悠然而下,萬籟俱寂的氣氛裡增添了鮮活的一筆,兩棵秀拔的松樹立於湖水對岸,靜觀山水變化,仿若已成了整幅畫的精髓所在。
明代浙派與吳門畫派
文人畫在明代更為成熟,開始是以戴進為創始人的浙派山水畫;和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為先導。這時畫家多因社會風氣的腐敗,摒棄功名,悠遊林下,以 詩文、書畫自娛。著名畫家文徵明,集詩、書、畫於一身,為人寬厚大度、品德高尚清廉。代表作《古木寒泉》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幅畫有著空曠幽遠的氣韻,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
浙派創始人戴進,字文進,號靜庵。畫作《達摩六祖師像》畫面古厚生動,氣韻逼真威嚴,展現了當時達摩師生之間的生活情景。流暢遒勁的線條把人物勾畫得栩栩如生。明末的徐渭被稱作怪才,他用誇張寫意的手法,來表達對世俗的不滿,及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他這些反傳統的作品,在繪畫史上似乎留下了嘲弄的一筆。徐渭的畫風對「清初四僧」以及中期的「揚州八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畫作反映了他們的人生觀,同時也表露了對藝術的態度。
另外,著名畫家袁江創作的《蓬萊仙島圖》設色古樸鮮潤、構圖精細;飄渺的煙雲環繞著山峰、樓閣、亭台,真有身臨其境之感。清初還有遵行古法的六大家,其中惲壽平以沒骨法所進行的寫生花卉而聞名。
藝術與修煉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各行各業都講究調息、運氣,從事繪畫更應如此。中國古人藝術創作的靈感,大都來源於內心的平靜與內在精神的修煉。歷代國畫大師也都是以修心、養性為主。藝術家們在淨心、修心中放淡各種慾望,胸懷豁達祥和,藝術境界自然隨之昇華上來。
如果人們能領悟到真正的藝術應與修煉結合,那麼就能體悟到藝術的真諦與生命的價值所在。這樣看來,把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修煉結合起來,是再恰當不過了。@*#
──取材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