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設計 鄧成連:深入內涵 詮釋東方
臺灣大專院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頻頻獲獎,鄧成連提醒這只是提升臺灣設計實力的捷徑之一,重要的是深入掌握東方文化的內涵,才能做出出色的設計。
近年來臺灣大專院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頻頻獲獎,得獎的數量和能量在亞洲和韓國並駕齊驅,「臺灣在一些國際大展當中,得獎的人數、件數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帶動所有人去認識設計、重視設計,讓老百姓都知道什麼是設計。」亞洲大學副校長、師大設計研究所教授鄧成連首先肯定臺灣學術界師生在國際設計賽事中百花齊放的現象,但隨之話鋒一轉,說出了他的隱憂:「不過這是一個捷徑,有沒有落實到本質上的提升?這是我所擔心的。」
「設計師過去在做設計時,常常會『工程導向』,現在變成『文化導向』。什麼都加上『文化』,但忽略了商品本身的特質,適不適合用文化來加值?」鄧成連談到目前設計界存在的弊病。
其次,拿了文化的部分基因或圖騰,就直接複製或組合在商品的設計上,卻不是從掌握文化的內涵和意象上去創新。以至於有時候,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是自圓其說,或強詞奪理,不見得能讓人產生設計師所宣稱的感動。「這是因為我們對於文化的瞭解,不夠深入。」文化摸不到、抓不透,身在其中會瞭解到「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但是具體它是啥?很多人都還在嘗試。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目前設計的觀點從西方慢慢轉往東方,包括日本、大陸、香港、韓國、新加坡、泰國,都在搶東方文化的發言權。其中值得觀察的就是臺灣和大陸。
根據鄧成連的觀察,大陸和臺灣的設計教育,可以說是平起平坐。特別是大陸學生付出的努力,比臺灣學生高。可是他們的資訊,相對比較封鎖,使臺灣學生在設計上,比大陸表現好一點。但如果大陸資訊全部自由化的時候,結果就很難說了。
其次,在產業層面上,臺灣較具優勢,不管是在設計、文化概念,還是在材料、器材、製造等周邊產業上,臺灣都比較健全。例如大陸山寨手機,品管不夠,也會大大影響產業的發展。
他認為,講到東方文化,大陸或許有發言權,但是臺灣可以有詮釋權。儒家精神在臺灣根植,如何用不同角度去詮釋,更能夠打動人心?鄧成連強調,未來好的設計,可能恰是深入掌握東方文化內涵的人。
--轉載自新紀元特刊《創意東方:古文化‧新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