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淵博,辯論叫人機靈,寫作令人細膩,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那麼他就要有很強的記憶力。」
書寫是心情記憶的產物。文字可以能很質樸,也可能很華麗,內容可以很感性及理性,或是在當下心靈的原實美感在於個人出身及修煉,才學會經歷完美詮釋,因此要求「完美感」較高。
羅馬文豪西賽羅曾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如果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
學習哲學,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服下一顆「定心丸」,從完整而根本的角度思索人的生命是怎麼回事、該往何處邁進?人生是一個奧秘,正是因為結局未定,才使我們懷著驚訝與敬畏之心,踏出自己的每一步,因此哲學是不可或缺的準備工夫。
大自然的法則均是一種「迴圈復始」的過程,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有生必有死」。無死即不是生命,生老病死從一出生就註定的人生過程,但是否我們就該如此悲觀看待人生呢?不,記起一段話:「生命永遠都在,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她會再回來。」
這是一句多棒、多麼令人省思的話語呀!生命可以重新來過,雖然肉體已經腐朽,但是透過尼采的「永恆輪迴」,生命會一直不斷的輪迴在不同的時空,重燃起我們對於人生的熱誠,「生命永遠都在,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她會再回來。」這裏我突然心有所感,「生命永遠都在」指的是精神靈魂層次的,它是精神不朽,它是靈魂不滅,它是靈化的超越時空。
至於「生命永遠都在,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真的不會再回來了嗎?既然尼采斬釘截鐵地認定「永恆輪迴」,生命會一直不斷地輪迴在不同的時空,也就是說生命可以重新來過,那麼為何「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這裏面似乎有一些未知數,話裏並沒有完全否定,但是已經接近完全否定的答案了。
尼采認為,未來的不確定使人生更具魅力的要素:「我的思想應該向我指示我站在何處,但不該向我洩露我將往何處?我愛對未來的無知……」
沒錯,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答案,尼采並沒有給這段話一個標準的答案,但他在字裏行間所展現的是擁抱陽光,迎接美好的極佳未來的美麗人生。
其實,當人生的樂章到了句點的時候就以優美的姿態鞠躬下臺,不需恐懼和遺憾,因為這就是「生命」。這才符合宇宙的自然法則,迴圈不已,生生不息。我們看地球繞太陽運行,周而復始,如果它是一直線的前進,恐怕也沒有我們這麼多的生命了。我們欣賞一朵盛開的花,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它不久就會謝了,所以我們格外珍惜。如果,這朵花是永遠不會凋謝的話,想想看那是怎樣的花呢?因此生是真理,死亦是真理,生固可歡,死亦可歡,人對死亡的恐懼,是來自於未知的恐懼,但未知是種無名,因不瞭解宇宙真相,而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這是可以靠哲學思想和修煉來超越,生命哲學的形而上思維其意義即在於此。
莊子認為生與死是可以超越超脫的,我更認為生命在活在當下以及創造當下生命的價值觀。「生命因付出而豐富,生命因分享而充實」,就像我常說:「分享就是一種幸福快樂,幸福快樂就是一種分享」,讓每一個人都能堅強、快樂的站在自己的生命舞臺上發光發熱!
這人生,如你現在經歷和曾經歷過的經歷你必將再一次並無數次地經歷它;其中沒有任何新東西,卻是每種痛苦和每種快樂,每種思想和每種歎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說的渺小和偉大,都必對你重現,而且一切皆在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一如這蜘蛛和林間月光,一如這頃刻和你自己。
上述尼采說的話裏,頗有深意深思,但是他談到「其中沒有任何新東西」,是不是意謂著當生命重新來過時,我們對於前世的一切渾然不知呢!或者,尚有其中深一層的意涵呢?以我的推論,在生命重新來過時,「其中可能有新東西」,為何我會這樣認為呢!來自於「有生有死,死而復生」到「無始無源,源而返始」,以及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如此,彰顯的不只是積極奮鬥的生命哲學觀點,當輪迴轉世時,我們對於前世的一切記憶都已忘掉了,但前世修練行善的因緣,卻會在新的來生中相感應,誠如佛經說:「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說:「其中可能有新東西」,只是當我們失去前世的記憶,卻沒有忘掉積累的智慧根底,智慧根底不同,生命的價值能量與視野也截然不同。
人生命的肉體佇足在世間短短數十年,有多少人可以用堅定的語氣說他用心的過每一天,生命的價值可以豐富富有,生命的價值也可以貧窮孤寂,其中的決定權在於自己。人要學會擁有「選擇權」,不要只有「參與權」,因為擁有選擇權才表示你在意用心你的生命,希望透過對於生命哲學的思維,反思生命的價值與精神生命的永恆性,激勵我們迎向生命豐富圓滿的極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