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少偵錯,多看好
微雨的秋夜,朋友致電閒聊,他說最近有人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特點──通常在信任瓦解之後,就會開始「偵錯」,等到印證了設定的判斷,對方就很難再扭轉形象。朋友向來誠懇坦率、直言無諱,並承認此乃源於自己的偏執與任性,似乎無法改變。為緩頰、寬慰他,我說道:或許這是因為想要追求完美吧,而在這不完美的世間,想要追求完美的人,注定會多吃苦頭!當時,他緘默不答,應該是認同了吧?!
放下電話,我不禁細細思索「偵錯」這件事情。「偵錯」,有那麼一點強硬、不妥協的意涵,也帶著些許苛求、挑剔的味道。當這個機制開始啟動時,雙方就不自覺的進入了一種緊張的氛圍裡,彼此疑慮、猜忌,結果弄得互生怨懟、兩造都不愉快。很顯然的,我也犯了這個毛病,特別是對於最親近的家人,和常常接觸的學生,因為「求好心切」,又「關己則亂」;所以很容易陷入這個情境中而不自知。
對別人「偵錯」,表面上像是在明辨是非、撥亂反正;然而追根究底,大多數的時候,是在固守自己的偏見、維護自己的觀念。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每個人出生時,神都會給他兩個袋子,一個掛在胸前,專門用來裝別人的過錯;一個則背在背後,用來裝自己的過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別人所犯下的錯誤,常常都能如數家珍,而對於自己的過錯,則往往視若無睹,因此,都只見胸前袋子裡「別人的過錯」,卻不知背後的袋子可能早已裝滿了!
在工作、處世中,我們是否常只見到別人的微小過錯,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檢視呢?是否也常對他人的庸俗軟弱,久久無法釋懷,但對自己的荒唐謬誤,卻有千百種的理由與說詞呢?「進步」的最大的障礙,不是來自於別人,恰恰是出之於自己。《聖經》裡有一段話很值得借鑑──「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偵錯、挑惕以追求完美,是一種原動力,但過分執著、偏頗,所造成的壓力,未必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住。那麼,要如何善解呢?應該就是「少偵錯,多看好」。而「看好」即為欣賞,是一種善良、一種寬容、一種溝通、一種理解、一種給予、一種讚許和祝福。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和美德,猶如一盞明燈,不僅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得好:「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
往往,只是轉變一個念頭,事情便可幡然改觀。而真能懂得「少偵錯,多看好」的道理,揚長避短,反而會發現,缺陷原來也可以帶來美麗。生命有無限的可能,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值得經營和期待的。有機會一定要跟朋友分享這一番體悟──置身這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只能接受,並勇敢的面對一切,全力以赴追求那更好的世界。切記:完美,就是對不完美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