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灣導演鄧勇星:從廣告到電影的距離
【大紀元2011年10月14日訊】(新唐人記者楊曉玫芝加哥報導)「到阜陽六百里」,英文「Return Ticket」是今年入圍芝加哥電影節唯一的一部臺灣影片。該片以一群到上海打工的安徽阿姨過年擠一部車回家的故事為主線,串起了生活在上海底層的農民打工仔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日前,導演鄧勇星與市場行銷李惠嵐抵芝出席影節。在短短的三天逗留期間,經由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的安排,10月12日,我們在市中心的Tamarind餐廳見到了鄧導演。
一條藍色牛仔褲,黑色T恤長衫,臉上掛著靦腆的微笑,鄧勇星給人的第一印象並不像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回鄉路那麼遙遠。談到他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鄧勇星說,2008年他看到一篇新聞,講述了40名在上海打工的安徽阿姨怎麼回家過年的事情,讓他深有感觸,頭腦裏似乎看到一輛車朝家的方向開去。
鄧勇星自問:「家對你來說究竟是甚麼感覺?」鄧勇星自幼生長在臺灣,近年來卻一直在內地拍廣告,父母也不住在臺灣了,這樣的場景讓他對家深深地思考。潛心研究這群打工仔的生活,並將他們融進了這部作品,傾吐了對家的感受。
《到阜陽六百里》獲得今年金馬獎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原著劇本三項提名。
鄧勇星十年前以一部「7-11之戀」從廣告導演初次涉足影壇。《到阜陽六百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這「六百里」描述了他對家那種既親近又遙遠的感受,那麼從廣告到電影對他來說又是多大的跨度呢?鄧勇星說「就像百米衝刺和一千米長跑」。
鄧勇星說:「拍電影這是第二部,感覺最受不了的就是時間比較長。廣告通常一個月一個半月就全部結束掉。電影,比如說這部,從準備到拍攝,就花了一年;拍完之後,又花了半年去做後制。這個長度在廣告片裏面是無法想像的。比如我在拍第一部的時候,第一天拍了,第二天、第三天拍……到了第五天就有點不想出去,因為這跟我平常拍片生理時鐘不太一樣,但這個調整過後,還蠻開心的。」
鄧勇星認為,拍電影可以讓他把內心的感受展現出來。他說,很想拍一部與中國人無關的愛情悲劇,讓情感脫離地域關係。透過陌生人,詮釋愛情觀,詮釋我們看到的世界。他說,大約明年這個時候就可以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