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價格升高 聯合國警告糧食危機
【大紀元2011年0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孫晴綜合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5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在糖、穀物、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帶動下,去年12月份全球範圍內的食品價格飆漲並超過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2010年12月份與一年之前相比,穀物價格平均增加了25%。
多種因素推高穀物價格
糧農組織的高級經濟顧問阿巴錫安表示,糧食價格的飆高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需求方面,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之外,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大國對穀類需求增高,普通家庭食品多樣化亦反映在對肉蛋奶類以及食用油的需求增加,這些因素也都間接推高對糧食的需求總量。
2010年,全球多個糧食主產區遭受不同的災害天氣,導致主要穀物產量下降。俄羅斯夏天的數百場森林大火使超過全國農作物種植面積五分之一的土地絕收;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過量降雨令小麥作物收成大受影響;南美阿根廷延續的高溫旱情則推高了國際玉米期價。
此外,2008年的全球油價飆漲也促使許多國家轉向生物燃油開發,導致玉米供不應求。
主產國優先自保 進口國壓力更大
在糧食短缺價格飆升的情況下,包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採取了限製出口增加進口的策略,優先保護國內市場價格穩定。如果2011年度全球自然災害繼續影響糧食主產國,預料在此情況下主要糧食進口國壓力會更大。糧農組織在報告中表示,2011年全球穀物收成需要至少增加2%才能抑制價格上漲。除非各國努力增加糧食耕種面積,否則糧食價格上升的趨勢還將繼續。
中國在1996年後,隨著土地大量開發,耕地面積顯著減少。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間,中國耕地面積連續12年下降,淨減少1.25億畝,相當於減少了一個農業大省。 與此同時,在國內需求增長的壓力下,中國糧食進口逐年上升。以大豆為例,1995年以前中國是世界上的大豆主要出口國,但1996年以後中國逐漸成了大豆淨進口國,2010年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60%。
國際市場大米價格相對穩定
所幸並非所有的穀物價格都在2010年大幅升高,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對大米價格相對穩定表示欣慰。大米對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由於飲食習慣不同,大米是亞洲和非洲30多億人口的基本食品。國際米價在2008年曾一度漲至每噸1000多美元,現降至每噸535美元。
但中國國內市場在2010年全面爆發的通貨膨脹中,米麵價格與蔬菜、肉類、食用油輪番上漲,大部份超市內東北大米已經突破每斤4元的高價,按人民幣匯率折算每噸近1200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