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沒有過敏這一名詞,只有「病有諸於內,必形之於外」,當體內的臟腑功能不調和時,必有各種不同的的症狀表現在身體的表面。醫生透過望、聞、問、切,瞭解病因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中醫是神傳醫學,講的是「天人合一」,人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人的身體機能。中醫古書講:「形寒飲冷則傷肺。」,而肺又主皮毛,所以皮膚癢肯定跟肺的功能有關。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五行屬土,肺五行屬金,五行相生「土生金」,所以脾虛亦會造成肺氣不足。透過辯証來瞭解病因之所在。
皮膚癢如果是有脾虛的症狀在,則補脾胃。如果皮膚癢的原因,在於的肺氣太差,就是要讓肺氣上升,而肺氣的上升一定是離不開人體整體氣血的上升。最重要還是要從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寒涼的食物要忌口,生活方式要讓身體不要常受寒氣的侵入,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當然運動也是養生重點,但是以不激烈的方式為佳,如散步、氣功(太極拳、八錦段),能通經活絡、強化氣血循環。
為什麼每天起床或天氣一變、環境一變,就猛打噴涕、流鼻水,鼻塞?中醫古籍【內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冷氣不停的吹,衣著坦胸露背(形寒),冷飲不斷(飲冷),使內外合邪而留於肺中,輕者噴嚏、流鼻水;重者咳、喘(人體驅除寒邪的自保方法,所以古法有用取「取嚏法」來驅寒氣)。
中醫強調的是「本」,本就是體質,人的生活習慣會改變一個人的體質,體質變差了相對的抵抗力容易出問題,對於外來的病菌或過敏原又如何抵禦?當身體受寒氣侵入,症狀往往都會表現在呼吸系統上,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甚至咳嗽、氣喘、過敏在中醫認為都是一種虛寒的表現,肺與大腸互為表裹,而脾胃為後天本。所以把胃腸的功能增強,少吃冰涼食物,有助於過敏緩解。(這就是為什麼現代醫學發現增加腸胃中的益生菌,可增強腸胃功能,而改善過敏的症狀)。盡量讓身體少受風寒,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使寒不束於經絡,過敏症狀自然不藥而癒。
明清中醫民間習用奇驗良方
(一) 治皮膚癢
此良方可用於皮膚癢是風熱疹子成顆、成片,癢如蟲行,抓破見血,可用。
藥材: 白花益母草
方法:將白花益母草熬濃湯服,並洗浴數次,神效。(血虛者忌服,只須洗浴即可)。
(二)治各項鼻病
此良方可治各項鼻病,包括鼻淵、鼻痔、鼻中肉塊、鼻塞、鼻瘡等症。
藥材: 用辛夷花苞(又名木筆花、旱蓮蓬)。
方法: 去赤肉毛子,用芭蕉煎水泡一夜,焙乾為末,加麝香三厘,蔥白蘸、入鼻孔,數次極效。如果是鼻塞不通,可用通草、細辛、附子,共為末,蜜調,綿裹,納鼻中。小孩使用請注意安全。良方如需使用,務必請教專業中醫師。@◇
(本文作者為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