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飲食順口溜(7)二十八把麵發!
臘月二十八發麵,在過去沒有發粉,酵母的年代,一般麵不容易保存,只有發麵不容易壞,所以在二十八這天發麵,不管是要做饅頭或是做饃,總之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主食了。經過一晚上的發酵,就可以準備蒸饅頭跟其他各種麵類食品了。但在北方之外有些其他省份是在二十七就發麵了,二十八這天開始蒸些帶棗帶餡兒的,像是棗花呀,棗山什麼的。
按著老一輩兒的北京人的習俗,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他們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之所以新年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聽起來不太吉利。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於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雖說這發麵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二十八把麵發(網路圖片)
※文章部分內容摘自:平谷小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