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先縱 虛晃一槍
從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一些具體內容來分析,也可以看出,是典型的決策在先,論證在後的範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所起的作用,只是給政治家已經做出的決策作注釋找依據。以下舉兩個實例。
第一是三峽工程兩線五級船閘的單向通過能力。一九八六年開始、一九八九年結束、一九九一年審查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通過三個單位、三個模型計算,最後所得到的結論是:三峽工程的船閘單向通過能力為每年五千萬噸。其實早在一九八一年七月,長江流域辦公室副主任魏庭琤在向鄧小平彙報三峽工程時就說,三峽工程船閘的單向通過能力為每年五千萬噸。一九八一年魏廷錚尚不知道有三峽水庫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計畫,更不知道三峽船閘的設計是兩線五級船閘,但是當年便已經把通航能力的指標定在單向通過能力每年五千萬噸。而一九八六年開始的論證,只是要拿出所謂的科學論據,說明這單向通過能力每年五千萬噸是可以實現的。但三峽船閘投入運行之後的實踐證明,三峽兩線五級船閘的單向通過能力,根本不可能達到五千萬噸。
第二是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說,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防洪限制水位為海拔一百四十五米,處於這兩個水位之間的三峽水庫防洪庫容為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而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李鵬在考察完三峽和重慶之後,向中共中央寫的彙報中,便已有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二百二十億立方米的結論,而李鵬向中央建議的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為海拔一百八十米,比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所建議的要高出整整五米,而且李鵬也沒有定義防洪限制水位的高度。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的防洪庫容,怎麼能和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的防洪庫容量正好一樣呢?如果說這是一個巧合,且看以下發展。
三峽工程論證結束後,清華大學教授張光斗,給中共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寫信,說經過清華大學水利系師生的計算,防洪庫容為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是計算錯誤的結果,這個錢正英也知道,也經過長江水利委員會證實。這個錯誤計算的結果,怎麼和李鵬向中央建議的數字正好一樣?
所謂的專家論證,實際只不過是欲擒先縱,虛晃一槍。《老子三十六章》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欲擒先縱最有名的案例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征服南蠻、七擒孟獲。攻擊敵人過於猛烈,將遭到敵人強烈的反撲。若有意放敵人一條生路,讓其有機會逃跑,反而會削弱敵人的氣勢。緊緊地追蹤敵人,消耗敵人的軍力,利用有利時機再進行擒拿,如此,不需付出巨大代價,便得以取得勝利。
一九八五年,全國政協大會上,對三峽工程是一片反對聲浪,國內、國際也是如此,使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不得不從原來的立場後退半步。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行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同時也邀請了幾位反對派參加。反對派以為科學的春天到了,以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要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的科學論證,因而看到了一線希望;但是很快就發現,他們根本就是受騙上當。
正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十五號檔所規定,這個可行性論證,只是在原來決定建設三峽工程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論證,比如把鄧小平定下的正常蓄水位,從海拔一百五十米,修正到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或者一百八十米的水準等等。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