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2日電)60年前的「大遷徙」,讓一群孤苦無依的娃兒跟著部隊到台灣,中華民國抗日名將孫立人將他們視如己出地照顧、教育,娃娃兵成人後各有成就,成了中華民國史上特殊的一頁。
民國38、39年,國軍撤退台灣,各部隊中夾雜很多小孩,有的跟著父兄一起來、有的是託孤。孫立人視察部隊時,認為將小孩編入部隊無助提升戰力,孩子也需要正常教育,因此將他們集中成立幼年兵連;人一多,成了幼年兵營;最多達到1300多人時,就於39年在台南三分子營區成立「幼年兵教導總隊」。
在隊裡,娃娃兵們除了基本體能及軍事訓練,其他時間都在唸小學、中學課程,師資則從部隊中選拔具有師範學歷的軍官及商請附近學校支援。
幼年兵總隊的成績斐然,有人認為孫立人在培養自己的勢力;41年底,國防部下令解散幼總,孫立人雖萬般不願,也只得於42年解散幼總。
曾為幼年兵一員的欣欣生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熊德銓表示,幼總解散後,有些孩子被送到運輸兵學校,後來擔任國防部和美軍顧問團的駕駛及保修人員;有80多名浙江籍的孩子,會講故總統蔣中正的家鄉話,就擔任總統侍衛;其他年紀較長的孩子則到政戰學校繼續唸書。
熊德銓說,1300多名戰亂孤雛,父母都不在身邊,意志力、上進心卻異常堅強,成年後各有成就,如史學家胡春惠、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魏兆歆等拿到博士學位;桑品載、段彩華成了作家;在軍中發展、升為將官的也不少,熊德銓自己就升到中將。
原籍江西的熊德銓,77歲,父母將他交託給友人,就這麼到了台灣。他說,「我唯一上過的學校就是幼年兵教育」,從1名無依的幼年兵升到中將,中間經過的歷練及辛苦,外人難以想像,「算起來我們是很爭氣的」。
熊德銓說,「我們是被遺忘的一群」,尤其在孫立人冤案爆發時,很多人刻意保持低調,但這份兄弟情,經過60年都沒有改變。
因此,熊德銓等人發起「幼年兵總隊成立60週年同學聯誼餐會」,為的是要見證兵荒馬亂的歷史,「過去未曾辦過如此大規模的同學會,是空前;大家都已70、80歲,可能也是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