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羅文嘉:台灣交流都跟共產黨 少公民角度
【大紀元2011年01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兩岸民主與文化交流研究室由六四民運人士、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王丹與前立委羅文嘉共同組成,首次舉辦「中國問題沙龍」,針對「公民社會與兩岸關係」對話,羅文嘉、王丹均認為,台灣現在跟大陸的交流就是國共平台、政府官員,總之打交道的都是共產黨。兩岸關係談很多經貿關係,但很少從公民角度切入。
王丹近日表示,兩岸的公民社會要多交流,在民主與文化的基礎上能夠「求同存異」,為兩岸關係找一個好的未來。王丹強調,他所謂的「求同存異」,求的「同」是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而兩岸交流則把經濟發展視為「同」,把「民主人權」成為異,兩岸交流的「求同存異」,對他們來說正好是相反的意思。
他將大陸的公民社會分成7類,包括非政府組織人員、獨立的媒體人、公共知識份子(獨立知識份子)、體制內非主流官員、大學生(包括來台陸生)、企業界人士和維權律師,他指出,中國大陸的公民社會整體來講遇到的困難、壓力,遠高於台灣的公民社會。他認為這7類人代表中國的未來。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表示,兩岸關係長期被政治壟斷,事實上公民社會才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一環。台灣公民可以做的是深化民主,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民主的實踐。而在大陸言論自由是需要努力的,中國民間社會嚮往社會正義,他能夠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包括過程中遇到很多威權政體的挫折,他們希望中國是更自由、更民主的社會。她認為,兩岸交流應從利益的交換,轉向更長治久安的人權及社會價值的建立。
羅文嘉表示,兩岸關係不可能在一個不民主的中國下得到解決。他認為,人權才是兩岸最急迫、最具體的課題。他指出,「民主不可能都交給能人或政黨幫你決定一切,本來人民、公民或社會就應該扮演一定參與的角色」。並認為,台灣公民社會有條件營造社會的輿論、氣氛、價值,由下而上的建立共識之後,這屬於社會愈來愈主流的聲音,自然會讓台灣政黨看到往這種聲音跟意見靠攏。
范雲指出,兩岸政府的交流很大的問題就是不透明、資訊不清楚及國會無法監督。她認為,兩岸交流很重要的是民主監督的問題,如果資訊不透明立法委員也沒辦法監督,更何況人民。針對重大的爭議要求政府,至少給我們一個評估報告跟資訊的透明,她覺得這是台灣民主這階段重大的問題。
新新聞副總編輯張鐵志表示,大陸的民眾對台灣的發展或台灣的民主非常有興趣,但他們的了解都非常片段。他指出,兩岸三地確實命運是綁在一起的,而且很多東西彼此可以學習,包括關注中國人權、土地爭議、拆遷、反高鐵;香港以商逼政,台灣也正在出現等等。經常跑兩岸三地的他,發現中國公民社會對政府有強烈的不信任感。
最後,羅文嘉說,未來他們將到各大學校園舉辦不定期座談會,和學生加強互動。同時還會繼續邀請民進黨、國民黨等年輕世代的政治人物,針對兩岸政策進行討論,尋找共識,提出更多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