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流亡獨裁總統返國 大選生變
【大紀元2011年0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萬平綜合報導)流亡海外近25年,有「娃娃醫生」(Baby Doc)之稱的海地前獨裁強人傑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6日意外返國。59歲的他對外表示,回來不為政治,是要「回來幫助」海地人民。
這位令人聞名喪膽的獨裁者,在海地早已混亂不堪的政局,砸下重磅炸彈,令瞭解其家族背景的人,心存疑念。
原定在今日(17日)召開的記者會被取消,他的聯絡人稱旅館無法應付蜂湧而至的人群,暫時也無其它適合場地。
海地在2010年1月12日遭到7.0強震侵襲,罹難人數超過31.6萬人。杜瓦利埃在海地強震後曾宣布將捐款賑災,但諾言至今尚未實現。
海地去年11月28日舉行總統大選,12月初宣布必須進行第二輪決選,許多民眾認為初選過程弊端叢生而發生大規模抗議;決選原定16日舉行,15日卻突然喊卡。
政界盛傳杜瓦利埃在普雷瓦爾(Rene Preval)總統的同意下現身太子港,與報復「美洲國家組織」排除執政黨背書的總統候選人進入二輪決選有關。
杜瓦利埃17日傍晚飛抵故鄉,並接受當年政府官員和親信歡迎。海地半數以上選民為年輕人,許多人不瞭解其背景。
海地現況
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高達75%的失業率,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76%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貧民以「泥餅」充飢;全國只有20%的居民有自來水用。
海地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佔全國生產總值28%,但大部分農民只能自給自足;不獲利的小農場佔全國耕地總數的70%。海地一半的人口依靠政府救濟糧度日,幾乎所有糧食都依賴進口,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列入「經濟脆弱」國家行列。
海地仍是個黑槍遍地、腐敗橫行的國家,赤貧、高失業率、高犯罪率、落後的基礎設施、令人絕望的國民經濟,一切都沒有實質性改變。令外商怯步,不敢投資設廠,持續惡化的社會治安,導致已投資者也紛紛撤廠。
另外,地震後爆發的霍亂,截至1月7日止,共有18.1萬人感染霍亂,3,759人死亡,該國公共衛生部長亞歷克斯‧拉森表示疫情已趨緩。當地至今仍有81萬人居住在臨時帳篷內。
前獨裁家族的「政績」
1985年7月22日,小杜瓦利勒試圖追隨其父腳步,以「99.98%的贊成票」被確認為「終身總統」。1986年1月29日,海地角近3萬人舉行大型示威遊行,繼而爆發太子港總罷工,杜瓦利勒帶着十餘家眷乘美國運輸機逃出了海地,流亡法國。
幾年前,國際反腐組織透明國際發布的一份「全球腐敗報告」中,杜瓦利埃以8億美元的貪腐所得位居這個腐敗排行榜的第6位。據傳,他的家人和親信被控從這個西半球最貧窮國家的國庫污走數千萬美元。
在杜氏家族統治的28年間有10多萬人被槍殺、拷打、拘押或流放。
杜瓦利埃軍醫出身的父親做了14年海地總統,人稱「爸爸醫生」(Papa Doc),於1971年去世,由當時年僅19歲的杜瓦利埃續任,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統。
老杜瓦利埃靠著軍隊支持,當上總統後,建立特務機構,逮捕和迫害學生領袖和工會領袖,在政界、軍界、商業界、教育界和宗教界打擊反對派,由杜瓦利埃家族成員取而代之,以鞏固其獨裁統治。1964年修改憲法,取得終身總統頭銜,宣布禁止反對派活動。
老杜瓦利埃不但以政治謀殺來壓制對手;還大力推廣巫毒教政治化,估計死亡者高達30,000人。
在小杜瓦利勒執政期間,海地是西半球最黑暗的國家和拉美最窮的國家,但是其家族佔據了全國財富的90%,為拉美地區的首富。
當時,小杜瓦利勒政府的正規軍、防暴反游擊特種部隊、憲兵「通頓馬庫特(Tonton Macoute)」(杜氏特務機關——專擅肢解人體,拋屍於街頭。)、巫毒教民兵和總統衛隊,每年維持費用占國家預算的一半。他整肅異已、貪污更甚其父。
報導稱在1962年「通頓馬庫特」極盛時,編制有8,000人,多於海地正規軍隊的5,000人。
2007年,海地總統普雷瓦爾曾說,杜瓦利埃一旦回國,將為涉嫌在任期內造成數千名海地人失蹤和貪污巨額公款而面臨審判。
海地位於西印度群島海地島西部,全境四分之三為山地,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全國人口892萬,黑人約占 95%。首都太子港人口約200萬,是全國最大城市,但飽經地震、颶風和戰火破壞,發展緩慢。
1804年元旦海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但上任的獨裁者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這一百多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