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無為無不為。予謂不動中,真動也,無為中為,真為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認為,人道應該遵從天道,順應自然,他並以「無為」來彰顯修養工夫,以無為而破有為,達到「無」這個最高境界。
儒家也講「無為」,《論語.子罕篇》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裡的「毋」也就是「無」的意思,毋意:不妄自臆測,不主觀猜測評斷;毋必:不武斷論事,世上沒有什麼絕對必然的;毋固:不固執己見;毋我:不唯我獨是,不自我本位。秉持不做這四類事情的修為,就可以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好結果。
「無為」體現的境界和層次是懸殊的。老子所說「無為」的主要工夫的具體內容,涵蓋無事、無欲、無執、無知、守柔弱以及守靜篤等;至於莊子「無為」的工夫乃無知、無欲以及無用。老子只止於「無」的境界;佛家連修口都講身、口、意,連空也破除而提出「空空」的境界;莊子更提出「無竟」、「忘適」打破一切人為的境界,正是處於「自然無為」的境界。
其實,「無為」,決不是消極的不為,也不是完全的無所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順天道、應自然,順其自然的做,不要人為的做。有為,也並不一定就是有所作為,更不一定是善為。
我的理解,「無為」才不會造業,「無為」才是真正達到慈悲的境界。修「真、善、忍」的修煉人,要最大限度的符合常人社會去修煉,而且講求「有心煉功,無心得功」,更得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煉功人的心性標準,堅持在「無為」的狀態中實修,只是,也不是那麼絕對的講修口或完全的無為。
修煉人要守德,修口慎行,但是,也決不是能為而完全的不為,不是獨善其身的不能捨,該說什麼,該做什麼,還是得審慎而為。修煉人得嚴格要求自己修去名、利、情的一切執著,放下常人心,根本不去執著自己在人間的得失,不有意的去探究修煉層次、什麼時候能夠圓滿等等事情,就是堅定的信師信法,只管時時刻刻用正念的「做而不求」,一切順其自然的都會是最美好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