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名山古寺:響堂舊無存--響堂山

天新
font print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

響堂山以響堂山石窟而著名,其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約50公里處的武安縣南部,響堂山石窟由大體上由南北兩部分組成,細分還可加上小響堂。南響堂在鼓山南麓西紙坊村北,北響堂在鼓山之腰和村東,兩地相距大約15公里。

南北響堂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餘尊,歷時27年。石洞構思巧妙,窟內石像造型優美,莊嚴而神聖。據傳,在響堂山石洞內拂袖、談笑即能發出鑼鼓鏗鏘之聲,故而得名。

響堂山石窟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為出家人提供了一個修煉場所,在山上或平原建廟為寺,在山裡建廟為窟。寺即是窟,窟也即是寺,因為他們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建窟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有利條件,能避免風吹日曬和雨淋,也能節省原材料。

據金正隆四年(1159)《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碑》載,石窟始鑿於崇信佛教的北齊,歷史上有幾代帝王大力推崇佛教,北齊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便是其中之一。當時這裡是自鄴都(北齊的都成)至晉陽的必經之地,曾建有行宮。高洋「於此山腹見數百聖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現存北齊紀年題記,有北響堂的武平三年(572)唐邕寫經記和小響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法華經》等殘記。

從現存的石窟內佛之雕像與裝飾構造便可看到昔日的輝煌。北響堂築有九窟,南響堂築有七窟,其中南響堂第 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緻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冬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

「忍冬」是古代的一種富有寓意的紋樣,它是一種纏繞植物,俗呼「金銀花」、「金銀籐」,因它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迴永生。忍冬紋是響堂山主要裝飾紋樣之一。

北響堂寺之「大佛洞」,規模宏大雄偉,雕刻精巧,洞內一尊坐佛高3.5米,大佛端莊渾厚,肌肉豐滿,線條柔和,神氣秀逸,衣紋密集而富有裝飾性,雖經千年風日侵蝕,現仍可窺之原貌。唐代高僧釋道宣在 《續高僧傳》用「中諸雕刻駭動神鬼」來形容當時雕刻之精美。

南響堂山石窟千佛洞最為華麗,洞壁佛像鱗次櫛比,頗為壯觀。窟外整體外觀為覆缽塔形。窟前設四柱三開間前廊的仿木結構建築,其斗拱窟簷以上鑿大形覆缽,缽中央雕展翅欲飛的金翅鳥,上雕寶珠,缽兩端飾卷雲狀山花蕉葉,這一保存完整華麗的裝飾,十分罕見。

窟內進深3.6米,寬3.9米,高3.7米。前壁滿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鑿一大龕,內均一佛二弟子兩菩薩。壁上部也各雕千佛,下設基壇,窟頂微隆,雕蓮花和八尊伎樂天。伎樂天也就是持樂器的飛天,有的手彈豎箜篌,有的口吹竹笙橫笛,飛天們隨著那幽雅的樂曲、優美的旋律,手舞足蹈,載歌載舞,供養天人雙手捧缽敬獻仙果,表現了《法華經壁喻品》中的所謂「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景象。

響堂山石窟近代遭到嚴重破壞。南響堂的塔形窟如第1、2、5、7等窟的塔頂部分均已無存,前廊和簷柱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塔形窟中以北響堂第7窟(習稱北洞)規模最大,窟方形,每邊各長約12米,窟高11.6米,雕刻也最為精美。

可惜前廊已殘毀,覆缽頂也僅留遺痕,前龕造像高達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但也已遭到損壞。龕柱頂雕火焰寶珠,柱身稜面上精雕纏枝忍冬圖案。龕頂浮雕覆缽形塔頂,頂心承由仰蓮、相輪、忍冬和火焰寶珠組成的塔剎。每一小龕就是一座裝飾華麗的佛塔,也是這座石窟的一個縮影。可惜龕內造像均在近代被盜鑿一空。

從現存少數人物遺痕來看,當時的畫面是頗為宏偉的。北齊造像雖多殘毀,特別是佛像頭部大都被盜鑿失去,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海外。但仍能看出此時期的雕塑造型風格。從整體而言,雖然保留了部分雕塑佛像與描繪佛世界的華麗裝飾,但大部分石窟所遭到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已是「今非昔比」了。歷史是無情的,不管再美好的東西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會因人為或自然災害而漸漸離人們而去。

雖然響堂山石窟昔日難再,但人們對佛的信仰卻依然如故,佛經的傳播,也沒有因為響堂山的敗落而停止。舊的寺院殘毀,新的廟宇又建成,人有輪迴,歷史循環,當感歎人生「何枝可依」之時,不妨邁向追尋真理之途,從響堂山的興衰來看,人們可以想到的是縱然是歲月的滄桑也難掩佛法真理的輝煌。

最後請以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的一首詩《遊響堂山寺》為結尾,「日月輪流轉,乾坤是轉輪,拈指二百年,響堂舊無存。」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時期的蕭梁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曾名「楓橋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又改名為「普明禪院」。范成大《吳郡志》載:「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唐太宗貞觀年間,傳說聖僧寒山子者,曾「來此縛茆以居」,遂更名寒山寺。元朝以後,一直沿用寒山寺的用名。
  •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它集美學、力學、宗教內涵於一身,是人文景觀之匯粹,更被譽為世界一絕。其中,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山西廣靈縣懸空寺、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懸空寺、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等五大懸空寺較為著名。

  • 齊雲山位於安徽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因為峰巒常有雲霧瀰漫,一天白色,古稱白岳。山體赤如硃砂,燦似紅霞,是一處以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因與黃山南北相望,素有"黃山白岳相對峙,綠水丹崖甲江南"之稱。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與雲並齊",故名齊雲山。關於山名的來由,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 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個夜晚,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金色神人,身上放著光芒,飛進了皇宮殿庭,令人心悅。次日,明帝召集大臣詢問夢中之事,有大臣傅毅回奏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動,江河氾濫,晚上西方天空現出五色光華。太史蘇推測,這當是一位大聖人在西天誕生。這位聖人降臨人間是為了救苦救難,他的義理,一千年後就能傳入我國。
  • 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稱的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潭柘山的寶珠峰的南麓,距阜成門41公里,周圍由九座高大的、宛如巨龍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著,環境雅致,風景優美。它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
  • 臥佛殿大殿前簷的大匾上寫著「性月恆明」,殿內正面牆上的匾額上寫著「得大自在」。殿內釋迦牟尼的銅像身長5.3米,呈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體態安祥自如。在其周圍三面環立的是其弟子,即十二圓覺菩薩像。這個場景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婆羅樹下涅磐前,向十二名弟子囑托後事。據元史記載,這尊巨型佛像是「用工七千,冶銅五十萬斤」才鑄造成功.........
  • 這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來自位於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淨慈寺又稱淨慈禪寺,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吳越王錢弘俶所建。錢弘俶一家世代篤信佛法,在其當政期間,為了「上為國家祝馨,下為民生祈福」,建造了 「慧日永明院」,即今天的淨慈寺。淨慈寺建成後,由當時的高僧延壽為住持。
  • 唐朝大中年間(847-859年),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像回國。在歸國途中,船隻突遇風浪,並出現鐵蓮花阻止前行。慧鍔在向上天祈禱後,明曉觀音像不肯離開中國,遂在海中的島嶼普陀山白華頂南、嶺鷲峰下建院,供奉觀音像,時人稱之為「不肯去觀音院」。
  • 在浙江省的鄞縣五鄉鎮的育王山,坐落著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阿育王寺,寺內以珍藏有釋迦牟尼佛真身捨利及寶塔而聞名於世。
  • 宋時禪宗日益昌盛,天童寺也成為禪宗名剎。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賜「天童景德禪寺」匾額。此後,神宗與微宗多次召見天童寺僧人惟白詢問佛法,惟白被敕賜號為「佛國禪師」。此後,在正覺禪師任天童寺住持的30年間,天童寺走入中興時期,當時常住僧人上千。紹興四年(1134年),建成了「千佛閣」,後擴建成為東南第一大殿。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童寺被列為「禪院五山十剎」中的五山之第三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