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尊師是人們代代承傳的優良傳統和道德風尚。古人非常注重尊師重道,修養品行,為後人樹立了典範,顏回就是其中的一個。
顏回是春秋時魯國人,他尊崇孔子,極深的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學說,並畢生力行師教,以德行著稱於世。
顏回雖入孔門較晚,但他虛心好學,很快的領會到孔子學說的博大精深,他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這段話大意是說,老師講的道理,越學越覺的它高深,越鑽研越覺的它奧妙。道理雖高深,老師卻善於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使我們提高,又用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通過努力似乎已能夠理解和做到,然而要想再向前邁一步,還需要繼續學習和實踐。
當時魯國大夫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講學,與其爭奪弟子,他譁眾取寵,鼓吹邪說,很多學生為此而動搖,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曾離開孔子半步。有人問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學呢?」顏回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顏回學習非常刻苦,儘管學習條件很艱苦,但他卻能安貧樂道。早作晚息攻讀研習詩禮,追求學業精進,將老師所授反復溫習,做到「聞一以知十」,孔子讚揚說:「顏回真了不起,每頓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碗湯,住在簡陋的屋子裏,能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艱苦,絲毫不改變自己遠大的志向,持之以恆的勤學,真了不起!」
顏回認真體悟孔子提倡的「仁」的涵義並躬身力行。他為人謙遜,「不遷怒,不貳過」。孔子問他待人之道,他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稱讚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孔子一生倡導仁政和道德,顏回視師志為己志,終生奉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弘揚仁政主張。顏回嚮往「德教風行,君臣同心,上下協調,國泰民安。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沒有溝防城郭,更無戰爭之憂」的和諧社會,並認為要達到仁政德治的途徑是通過對民眾的道德和禮樂教化。他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的傳播道義,無論環境怎樣艱難,也要難行能行。
在孔子被困於陳、蔡之地時,沒有了糧食,處境十分窘迫。有的弟子開始議論,思想上有些動搖,惟顏回平靜安然,恭敬的「釋菜於戶外」,即拿來一些「菜」放到孔子門前,以示對老師的敬重與不離。
他說:「夫子之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納。即使如此,夫子盡心盡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雖受阻遭嫉,不為一些人所容,對夫子之道有何傷害呢?這可能正是道的珍貴吧!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正道不動搖,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養正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傳播正道了,卻不被一些人採納,那是他們的恥辱。」
孔子聽了非常欣慰,說:「顏回有這樣的見識太好了!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顏回臨難而不失其德,追隨孔子行義天下的精神令人敬佩。從此,「釋菜」被作為尊師之禮儀一直在中華大地盛行,並流傳後世。
顏回恪守孔子教誨,立德修身,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符合禮的要求而達到仁的境界,以天下為己任。他尊師敬師的風範和勇於追求真理的精神鼓舞著後人,為後世留下了豐厚、寶貴的文化財富。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