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09月23日訊】 (大紀元記者江敏行墨爾本采訪報道)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一家團圓與平安。中國人都會合家團聚,慶賀美好生活,或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特別海外華人,更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把酒問月,和家人「千裡共嬋娟」。不過,在中國大陸,中秋送禮之風盛行,以致中秋節被稱為公關節。近年來,隨著墨爾本的華人數量逐漸上升,這一傳統節日的氣息變得越來越濃。
9月22日中午,記者來到了墨爾本最大的華人居住區博士山購物中心,在這裡深切感受到了眾多商家營造出的節日氣氛,購物中心裡人頭攢動,飯店酒家也是人聲鼎沸。
海外老華僑對傳統中秋節的記憶
已經來澳洲十多年的陳先生講,現在墨爾本中秋節的氣氛非常濃,飯館與商家也都很注重把握這樣的商機。對於中秋節的回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大概三十多年前。當時,他與自己的哥哥﹑父親在大陸的省城謀生,家中的兩位女眷——母親與妹妹在老家生活。在中秋節這天,三位男丁得輪流騎兩輛自行車,從省城蹬回千裡之外的老家,這段路在當時崎嶇不平,且塵土飛揚,差不多要花上5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可以騎回他們朝思暮想的家鄉。
等到他們一家人終於團聚的時候,每個人心頭的感歎自然有萬千不同。隨著明亮的圓月慢慢爬上翠綠色的葡萄籐,母親在天井裡支起了一張小小的八仙桌,眾人信手抓起一捧花生米,然後開始講訴各自前一段的經歷。也許第二天一大早,三位男丁就又要啟程遠行,但至少在這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又感受到了天倫之樂。
當記者問到他們會在那天晚上吃些什麼時,陳先生笑笑說,大魚大肉對當時那樣的一家人來說,自然是無緣享受了的,幾樣簡單的農家小菜,就算得上是年度大餐了。一家人都不勝酒力,一瓶啤酒對他們來說也變成了不小的難題。
酒足飯飽之後, 月餅就要登場了, 一堆月餅? 一盒月餅? 錯,就只有一個月餅,而且是現在市場上早已看不到的什錦紅綠絲月餅。
陳先生說, 那個年代只能吃那樣的。每個人小心翼翼的切下五分之一,慢慢的放入口中,嚼在嘴裡硬邦邦的,口感異常的差勁。不知當時每個人的臉上是會出現苦澀的表情,還是滿足的微笑, 但多半應該會是後者,畢竟一年才能吃一回的美味又怎能不細細品嘗呢。
而談到現在,陳先生講, 現在商店裡的月餅琳琅滿目,可惜吃到嘴裡,卻沒有了原先的那般滋味。另外,陳先生還認為,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像中秋節這樣的節日,應該是讓這裡的華人小孩子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機會。
中年華人的遺憾
來澳多年獲得博士學位的陳先生說:「中秋節不能和父母團聚,很遺憾。為彌補這一遺憾,今天特准備買一些好吃的,多做一些,讓小家庭飽餐一頓。」
他還表示,要教育孩子,讓他知道今天是中秋節。今晚會還孩子一起看看南半球的月亮圓不圓。晚上肯定會給中國的家人打電話,問候是一定要有的。
留學生對中秋的感受
海外留學生過中秋可以說是百味在心頭,不僅要照顧學業,還要兼顧打工。在博士山購物中心打工的小李對記者講,他中秋這一點不但要打工,回到宿捨還有論文要寫,所以可能就是晚上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就算過了中秋節了。
中秋節「團圓節」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與過年、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在農耕時代,因為中 秋節正好處於秋收時節,因此除了慶團圓、凝親情等文化含義外,還被賦予慶祝豐收的含義。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 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 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 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 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 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熱鬧,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 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的流傳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因此,雖然我們身在澳洲,但在過傳統節日的同時,可以向左鄰右捨,不同民族的同事﹑朋友介紹我們的傳統節日,那麼,它們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將仍會在澳洲這片大陸煥發出無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