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繁忙的現代人偶得閒情走近大自然,那份純真的悸動足以回味良久。相較之下,植物達人陳運造半世紀以來與草木為友,沉浸山林花木的世界中,並發現新物種,常令周遭友人豔羨。
陳運造為苗栗頭份人,父親陳毓琳是中興大學前身日治時期農林專校的畢業生,一生熱愛園藝,尤鍾愛蘭花。從小看著父親栽培管理蘭花的陳運造,在耳濡目染中,對花草自然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
新竹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中興大學農業教育學系,當時該系還是公費待遇,且畢業後有分發。原採通才教育的農教系,適巧在那一屆起正式分組,由於自小對花草有濃厚興趣,故他毅然選讀園藝組。他從認識校園植物開始,逐漸擴大範圍,只要碰到不認識的植物,立刻拿去請教教授。「認識植物好像認識朋友一樣,知道他的名字即會跟他打招呼,同時也可進一步認識他們的科屬家族。」就這樣陳運造一頭栽進植物的繽紛世界裡。
發現新物種
對植物如此熱中,原可轉至植物、園藝、森林等跟植物更直接相關的學系,但是考慮家庭經濟負擔,陳運造選擇繼續就讀有公費待遇的農教系。他還是常到植物和森林系旁聽跟植物分類有關的課程,也因此而認識森林系的樹木學教授劉業經老師,在劉老師提攜下,經常跟著他們到校外實習,對增進認識植物的功力幫助甚大。
「影響我最深的當然是劉老師,此外農教系系主任林樂健教授也對我協助甚多,除了同意我到森林系選修畢業論文外,並開放系上一間倉庫供其我放標本及當作研究室,讓我順利完成該系久違的學士論文。」當時農教系將「畢業論文」列為選修,不僅全班只有他一人選,而且系上也已多年無人選修。
「沉浸在植物世界的將近五十年歲月裡,最感快樂的莫過於發現了新的物種,那是植物界人士夢寐以求而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日本人早已在台灣作過徹底的植物調查,台灣原生植物4,000種中,約有四分之三已被日本人發表過。因此,要發現台灣新植物非常困難,得靠一些運氣。前幾年,陳運造在台中太平的黃竹坑,幸運發現了一種昔日未曾見過的植物,歷經將近十年努力,最近終於確定是台灣的新物種。考慮自己業已退休,而將有關資料轉給中興大學樹木研究室,由學弟接續研究書寫學術論文,目前論文已經寫好,即將在美國著名植物分類學雜誌上發表,美夢即將成真,讓他高興不已,作夢都會笑。
高山險惡 痛失好友
此外,「在探索植物世界的過程中,自然也遇到過深重的挫折,最遺憾的事莫過於痛失至交好友。」在台灣植物保護中心工作時,他與彰師大生物系畢業的同事蕭先生,既是同鄉又興趣相投,兩人合作從事台灣花材植物的第一手研究。他們工作進行順利,想進一步到各重要高山補強部份植物照片與資料的計劃,於是著手規劃攀登雪山、大霸尖山與玉山。
蕭先生在校時是登山社社長,登山經驗豐富,然而高山天候難測,凌晨上山登頂,一行人才發現整個山頭都被冰層覆蓋著,路面十分濕滑。一位女同伴就在離開山頂不久,不小心滑落兩、三公里落差的懸崖下,瞬間就不見人影。蕭先生因為擔任嚮導,內心很著急,待亦步亦趨將隊友們均帶到安全地方,自己又回頭獨自去尋找不慎墜崖的女同伴。一個月後,搜救隊終於在懸崖下找到遺體。「這不僅僅是椎心的打擊,也是一輩子難以磨滅和彌補的憾事。」
植物引進政策 疏通勝於防堵
為了解認識台灣植物,陳運造幾已踏遍台灣平地和森林。由於研究重點主在觀賞植物,而台灣的觀賞植物又有60~70%引自東南亞和中國大陸。所以,近年他的調查範圍已擴及東南亞、大陸等地區。
「如果台灣要在觀賞植物這塊領域有所突破,政府的政策應該要靈活變通,封閉的檢疫防疫法規,已嚴重使此行業遭到瓶頸,這是沒有前瞻性的保守作風,對防止病蟲害入侵,也難起防堵作用。業者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新的好物種,以開拓市場、打通銷路,如今全面禁止,許多人便只好貿然走私進來,結果政府管不勝管、防不勝防。」
陳運造建議政府主管單位應改以鼓勵方式管理,修法允許人民可自國外引進新植物種原,但攜入時要申報並在機場等關口全數交給檢疫單位做檢疫,通過檢疫後政府可留下20%作為國家種原,以抵相關費用;其他80%則通知業主領回種植,並由檢疫單位定期繼續監控,如此,不僅政府可全盤掌握防疫問題,同時還可利用留下的種原發展生物科技,富國利民。陳運造語重心長地說:「在世界各國紛紛重視植物種原,認為『誰握有種原,誰就有先機』的今天,這項建議,尤其值得珍視。」
筆耕不輟
一生熱愛植物的陳運造也勤於寫作,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普受讀者喜愛。除曾參與《台灣園藝植物大名典》(1套10巨冊)、《臺灣樹木圖誌》(1套3巨冊)等巨著編纂外,也撰寫出版過《台灣野生觀賞花木》、《野生觀賞植物》、《花與花的故事》等多種書籍,均被各圖書館庋藏,廣為流傳。尤其《花與花的故事》一書,由台灣省立博物館發行後,曾分送全國中小學等各級學校及相關圖書館,對推廣花卉文化貢獻匪淺。
此外,在職場最後幾年,陳運造獲農委會資助研究台灣入侵植物前後三年,結集出版《苗栗地區入侵植物圖鑑》一書,是台灣首部研究入侵植物的專書。出版之後,回響紛至沓來,還有專家主動向林務當局要求,將其擴大成《台灣入侵植物圖鑑》。
幫華陶窯造園
陳運造多才多藝,興趣廣泛。除了植物之外,大學畢業初到大湖任教,課餘曾採集研究80幾種天牛,引起國際知名天牛專家──當時中興大學昆蟲系系主任張書忱教授注意,除送他天牛相關文獻外,還幫他鑑定其中一半,並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科學展覽,榮獲教師組佳作。
造園是陳運造的另一長才。「造園和繪畫一樣,需要有個人素養,才能表現特有風格。」年輕時,他曾一度受邀為王永慶的林口廠區規劃綠美化工作。後來雖未步上專業造園之路,但工作之餘,他經常替親友、同事和長官住家設計庭園,其中最特別的就是華陶窯窯主陳文輝的邀約。
一度因政治因素坐牢的陳文輝,在獄中看過陳運造的《野生觀賞植物》套書,出獄後特到苗栗公館找陳運造,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從此成為莫逆,相交至今,只要華陶窯庭園有任何疑難,都會聽取陳運造意見,加上同愛小酌幾杯,交情更篤。
親手打造夢想庭園
喜歡植物的人,通常都希望發揮所學,親自建造擁有屬於自己的庭園,陳運造似也不例外,退休前就構思在120坪左右建地上營建自己的夢想家園。他將自己的庭園定位為「生態花園」。所謂「生態花園」,就是盡量使用本土物種,以自然手法布置,兼顧所有動植物因子,不光注重造形美、色彩美,更重要的是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充分營造出自然生態之美。
基於這個理念,他把園裡的原生植物盡可能都留了下來,還設有數口大、小水池,彼此水流相通,且有雙排水系統,設想既周延,又美觀實用,還兼具花、樹、蟲、鳥、魚綜合美,極富特色,讓人欣羨。此外,為回味童年記憶,特別又複製了家鄉的一些景色,融入庭園景致中。當年三合院的老家,屋前小瀑布水聲潺潺、附近高壓電塔遇霧所發出的聲響等,其曾祖父將之取名為「水鼓」、「雲簫」,充滿詩趣。所以他特別請人重製老家正身窗額上的「水鼓、雲簫、山清、水秀』」書畫,以緬懷先祖的文化與創業精神。
憂心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是當今全世界都重視的課題,「氣候變遷確實已嚴重影響台灣生態,許多植物的開花期都亂了,不該開時開,該開時又不開。」此外,林務當局雖已改弦易轍不再砍伐林木,但是經過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大規模砍伐,台灣山林生態早已殘破不堪。「不久前,我前往台南玉井的龜丹溫泉調查採集,發現當地距玉井街上雖僅20至30分鐘車程,海拔高度也不到三百公尺,可是現有生態卻讓人觸目驚心:電線桿幾乎全倒,原有住民、民宿亦皆不見了。更令人傷心的是原本的稀有物種幾已絕跡,植物在那裡茍延殘生的情狀,令人難過鼻酸。」
「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固然需要全民各階層均加重視才能做好,但是,政府的水土保持等單位,負有維護國土安全重任,更不能只注重預算的執行率,而無視成效之有無。以河川整治為例,不應再一味地截彎取直,該重視深潭對緩衝水流的莫大功能。人絕不能勝天,應該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喊了多年的『自然工法』,也不應淪為口號或紙上談兵,須認真嚴肅檢討改進,更不可成為政客操控選票的利器。有效率的政府,加上人人作環保,後代子孫才會少受一些痛苦!」
退休生活樂融融
退休後的陳運造,假日在苗栗社區大學開授「野生植物探索」課程,前後已超過十年。其他如縣政府、鄉鎮公所、農會、解說協會、生態協會等單位或團體的訓練班,也常邀請他去上課。除此之外,他還就近參加社區歌唱班,也在太太慫恿下報名參加退休聯誼會的書法班,而大學時代的另一興趣──揚琴彈奏,亦被列在退休生活規劃之中。才華洋溢的他,退而不休的生活顯得益發優質與精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