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拜神燒香祈福 民間嚮往中秋傳統

人氣 311
標籤:

【大紀元09月22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一拜月神,祝天下女子身體安康,;二拜月老,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三拜軒轅黃帝,願天下大同,……」9月21日晚,一群少女少男身著漢服,相約在西安唐代大雁塔下,以傳統祭月儀式祭祀月神,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

細雨飄飛中,司儀宣布「焚香拜月」開始,祭桌朝南而放,上設月餅、果品、香爐,輕煙裊裊、古樂悠揚。十幾名身著典雅漢服、高扎髮髻的女子排著整齊的隊伍,緩緩走到祭桌前。主祭進位、盥洗、上香、祭酒、讀祝、擺塔、祈福,隨後行三拜禮。在讀祝環節中,「世之萬物,惟 天唯大,月之神明,惟斯有靈……」

近年來,每到過年過節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前往寺院佛塔,燒香禮佛、祈福求安, 嚮往中國傳統習俗回歸已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慰籍。

9月21日晚,北京月壇公園在中秋到來之際,在仿古的「月壇祭台」上,舉行中秋皇家祭月禮儀展示,並用在月壇鍾樓鳴鍾的方式以示祝福,再現了古代皇家祭祀盛典。中秋祭月是中國的古老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祭月的習俗。

9月22日中秋佳節八月十五,截至上午11時30分,來北京雍和宮燒香祈福的人就達到了近萬人。上午8時,在雍和宮南門外,排隊等待的香客隊伍長達百米。

站在隊伍最前面的年輕的男子叫秦勇,陝西安康人,來北京兩年。他說,自己早上5時就從豐台趕了過來上香。「來為父母祈福!」他笑著說,從北京到家火車得18個小時,只放兩天假沒法回去,所以用這種方式盡孝。

上午8時20分,香客的隊伍已經近300米長。8時45分,雍和宮大門開啟,香客們蜂擁向著雍和門大殿前沖刺而來。

近年來,著漢服祭拜天地也似乎成為大陸民眾追求的一種時尚,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各地都有不少類似的慶典活動。

9月21日晚,皓月當空,近二十名身著漢服的福建年輕女性在福州古街按傳統舉行祭拜月亮儀式,並通過擺塔、猜燈謎、漢服展示等體驗傳統中秋民俗。中國古代每逢農歷中秋佳節,就有「祭拜月神」的習俗。

9月21日晚,一群少女少男身著漢服,相約在西安唐代大雁塔下,以傳統祭月儀式祭祀月神,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

從台灣移民加拿大的華裔青年徐正從小生活在台灣,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後來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這些漢服愛好者,並不僅僅是提倡一種服飾文化,實際上是把復興漢服當作載體,更深層次的是要提倡回歸傳統,恢復民俗。

逾五成被調查者不能團圓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團圓節。在過去,百姓十分重視這一天,家人團圓,一起賞月、游園。而今受時代變遷,如今的中秋節早已少了些民俗的味道,團圓的概念也漸漸淡化。很多受訪者表示,其實並不是不想過傳統節日,是客觀原因不允許。

在新京報的一個網絡調查中,有超過五成的網友表示,因為與家人兩地分居,中秋節不方便和家人團圓。年輕人普遍表示感受不到傳統的氣氛。僅僅把中秋當作一次可以放假休息的機會,這其中有六成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在家裡休息。

「其實並不是不想過傳統節日,是客觀原因不允許。」在北京某企業工作的單世強便注定不能回家鄉度過這個中秋,因為對於他來說,這個假期有些短,回趟家耗時又費錢。單世強說,中秋節也因此在他心中的印象越發淡化,他反而會選擇和新同事、老同學一起聚會度過這個小長假。

那個時代 家家團圓

闔家團聚、擺月餅、吃水果、玩兔兒爺……這是70歲的老北京人陳大椿對早年京城中秋的印象。

「那個年代,老百姓是很重視過團圓節的。」陳大椿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兩個院子,一到過中秋節,全家老少一般會聚集在中院裡,將買來的月餅在院內擺開,全家人圍坐桌前,一塊兒觀賞天上圓圓的月亮。大人們除了吃飯,還要喝上幾盅酒。

「像一些大戶人家,還會自己烤月餅。」但最令兒時的陳大椿感興趣的不是吃,而是玩兔兒爺。那是每年老北京人中秋時節才能買到的稀罕玩藝兒。一到過節,陳大椿都會跟家裡大人央求買兔兒爺,而因為這個特殊的日子,孩子們的小願望都能被滿足。

民俗家趙書認為,北京對節日的文化挖掘還不夠,比如古代過中秋一定要演嫦娥奔月、玉兔記等大戲,但現在沒人去演。因此,「我們要相信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還需要時間去細心發掘這些傳統文化。」

「中秋經濟」下中秋傳統失憶

距離中秋還有幾天時,濟南市民王穎已然忙得團團轉。中秋晚上的團圓飯,6歲的孩子最想吃的是必勝客;丈夫則盤算著中秋3天的短線游;得買些東西送給公公婆婆;還要想著向自己的父母解釋中秋為何不在家呆著非要出去過……

據齊魯晚報報導,「節沒變,變的是人吧。」問起王穎自己願意怎麼過節,她卻怎麼也想不起小時候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了。在鋪天蓋地的「中秋經濟」下,對於中秋傳統失憶的人,正越來越多。

「幾十年前,哪有人專門說中秋節怎麼過啊,大家都知道。現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學』了。」退休多年的馬愛奎,是個諳熟傳統風俗的「老濟南」,當他的腸胃享受不起越來越油膩的月餅時,兒時的過節記憶也變得珍貴起來。

「倒回去40年,中秋和過年一樣是個重要日子。濟南人叫『八月節』或『八月十五』,一進農歷八月就開始准備過節日了。賣水果的鮮貨鋪、賣月餅的點心鋪都開始整理鋪面、布置櫥窗。大點心鋪進門的櫃台上,都把大到鍋蓋、小到棋子的月餅摞成塔形,還撒上彩紙、彩條。」馬愛奎回憶說。

在老濟南的中秋風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餅還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兒爺」的「兔子王」,其實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謝月宮中的玉兔為人間祛病除災。

「就跟新年賣鞭炮似的,那時候城裡主要街道都是賣『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階,鋪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 王』一級級擺上去。」馬愛奎說,「那時候送禮,就是一提鮮貨簍子、兩盒月餅,再加幾只『兔子王』送給小孩。」而現在「兔子王」早已遠去,孩子們似乎對流氓兔更感興趣。

在中秋節當天,濟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餃子,然後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也有白天約上親朋好友游湖賞景的習俗。但在馬愛奎的記憶裡,中秋的「團圓」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缺失的中秋 斷裂的記憶

如今,中秋之夜,一盤月餅,一壺茶再加一些瓜果,「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仍是多數人度過中秋的傳統場景,但過去有滋有味的中秋記憶,卻不再清晰。

在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山東大學副校長陳炎教授看來,如今在人們記憶中失去「味道」的中秋節,正是傳統與現代文明斷裂後的表現。

陳炎教授認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道家文化,體現了中國人感性與理性交融的特色,這就使得國家在靠法規和政策治理之外,還需要倫理和禮儀來維護。「比如中國的家國天下理念,是以血緣親情為基礎來構建政治體系,所以中國用『五倫八德』作為人在社會中自處的標准,而像中秋這樣的節日,就用闔家團圓來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節慶和儀式凝聚人心,維系團結的意味。」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認為,「和西方節日的宗教意味濃厚相比,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具世俗性,更多地與家庭倫理相聯系。像中秋的團圓祝福、尊老愛幼以及新年的除塵沐浴、辭舊迎新、敬天祭祖,都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為貴』等民族倫理和精神的反映。」

古人中秋夜都做什麼

「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 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 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 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宋以後,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 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四、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借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七、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多姿多彩中秋奇俗

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除了人們熟知的把酒賞月、分食月餅等習俗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求月: 廣東東莞地區未娶妻室的男子認為,中秋之夜是月老為少女做媒的時辰。他們三五成群等到三更時分在月下燒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牽紅線。

走月 : 江蘇蘇州一帶的婦女,在中秋節之夜,要相約夜游。晚上,她們走親訪友,賞月看花,你來我往,直至深夜方散。

照月: 浙江一些地方,中秋流行「照月得子」。久婚不孕婦女,中秋晚上月行中天之際,獨自一人靜坐於庭院之中,沐浴月光,渴望月宮仙女灑下的甘露使她受孕。

鬧月: 苗族的一種習俗。中秋之夜,人們在月下吹起蘆笙,唱歌跳舞。未婚青年互吐衷情,表白自己的心底如明月一般皎潔。

聽月:在東北一些地方流傳著「聽月」習俗。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全家人圍坐一起,靜聽玉兔搗藥、嫦娥起舞之聲,一直持續到天明。

跳月: 雲南阿昌族有跳月習俗。人們集中在開闊地方跳舞、對歌,青年人的對歌顯得分外動人。

唱月: 山東一些地方中秋之晚,家家戶戶把制好的月餅放在麥秸編成的圓墊上,讓孩子端到街上唱:「唱月餅,賽月餅,來年更盼好年景!」孩子們一邊唱一邊互相品嘗、評比,形成生動的場面。

拜月 : 雲南傣族人民要在中秋夜用食品等拜月,同時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敬意,男人祈求事業有成,女人希望貌似嫦娥。

 

相關新聞
民間傳說: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與柚子
中秋節與柚子 人氣 17
中秋節布袋遊艇港開港啟用
組圖:兩岸三地中秋節 祭祀慶典各不同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