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最近迷上西遊記的人物,因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跟他們提到孫悟空踏上筋斗雲,一飛十萬八千里, 速度比噴射機還要快,再加上七十二種變化如此的神通廣大,卻敵不過短短的幾句緊箍咒等的故事。那時兄弟倆聽得津津有味,不斷地跟我討論,想要知 道更多的故事內容。
由於當時沒有拿著書講,這種沒有文字與圖案的口說故事,讓說故事的人毫無羈絆,隨性表演,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生動性以及聽者的好奇心。當看到他們兄弟倆瞠目結舌的表情時我就會特別高興,因為我知道他們的腦袋裡已經開始在拼湊、建構著我口述「古典科幻小說」中所提及的精彩內容與畫面了,我相信這是一個訓練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的良機。
此時孩子們的興致正濃,我見時機成熟,為了讓他們更加正確地認識故事裡的人物與細節,因此特別趁著周末的空檔,到圖書館裡找了「美猴王歷險記」繪本前幾冊借回家給他們看(字看不懂看圖也可以)。 書中對於故事的陳述雖然都已經以白話的文字呈現,但還是免不了有許多非習慣用語,或不夠「俚俗」、「生活化」的地方。
此時,要是我仍舊一味照本宣科地念給 孩子們聽的話,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多內容是聽不懂的。所以在遇到這樣的情形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說故事的人需要事先把故事瀏覽、消化過一遍,然後用自己生活化 的口語把故事的要義與精髓給講出來。
如果是專業級的說書人,那肯定是要把故事背得滾瓜爛熟、融會貫通才行。然而做家長的倒不必如此,我們可以拿著書本當作是提示、提詞之用,但應儘可能不要照著念、或是將故事講得過於生硬,以免讓孩子們聽起來「霧煞煞」的,甚至於不感興趣。
在說故事的過程當中,若是還要向孩子們解釋一連串拗口的語彙,我相信孩子們一定無法將故事的內容前後連貫起來,或可能降低他們的興致;另一方面,說故事的人 也會由於頻頻要對聽者解說一堆生澀的語句或是無關宏旨的瑣事,讓整個說書過程不順暢;加上聽者對於故事內容的不能領會,讓說書者感覺到自己說得並不成功而 產生心理上的挫折與疲勞。
以前,一開始說故事的時候,我總是隨手拿起一本書就照著書上的文字念給孩子們聽,當時孩子們也總是聽不到三分鐘就將視線與思緒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要不然,就是他們在你還在說這一頁內容的時候主動「幫你」翻到下一頁去看他們想要看的圖。孩子們的反應可說是最「現實」 的了,當他們覺得我說的故事不好聽或是聽不懂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轉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根本就不理我,這樣的沮喪心情我可是一點兒也不陌生。
後來,我發覺是我自己用的方法不對,並不能怪他們。我體會到在說任何的故事之前,講古的人都應該要「預習」或是事先「演練」故事的內容。此外,還應該要選擇在適當的時候提問,加入自己的價值教育在故事裡面, 這意味著我必須比以前更加的「用功」才行。我記得,即使是在學生時代,自己念書的時候也沒這樣子預習過,可見得對孩子說故事完全不像我原先所想像地輕鬆簡單這麼回事!
說故事前,一開始的選書就是一個學問。要考慮聽的對象是誰?什麼樣的故事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其次,在說的過程當中是否要加入抑 揚頓挫的語調?甚麼時候應該加入誇張的肢體語言?甚麼時機該停一停、問問孩子一個適當的問題?故事的內容有沒有跟孩子日常經驗相關的地方?還有,如何藉由 故事傳達你的價值觀或是理念?所有的這些元素都會影響聽故事的趣味,說故事的人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正確的取捨,因此事前的準備工作 應該是不能少的。
有時我覺得說故事是一種高深的表演藝術,它不僅僅是傳達故事的內容而已,它還需要跟聽故事的對象互動,跟節目主持人一樣, 要能夠即興地對現場的狀況做出適當的反應來。因此,對我而言,說故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不過它卻是一個有趣而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我很樂意為我的孩子們去做各種不同的嘗試。
昨天我們剛講完「大鬧天宮」的故事,接下來,自稱齊天大聖、肆無忌憚、目中無人、不可一世的孫悟空終於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人物。
「更精彩的內容還在後面。寶貝們,要聽下回分解,就請記得回家以後趕快把你們該做的事情做完。如果慢吞吞的到了就寢時間還沒做完,那麼,接下來的故事就只能等到明天囉!」
文章摘自《3K爸的網誌》://blog.udn.com/Kids2008/2561107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