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身去美國以前,曾多次往返中美的朋友告訴我:「去美國除了鈔票(信用卡)什麼也不要帶,美國的東西很便宜。」
對此,我半信半疑。畢竟,根據2008年的數據,美國的人均年收入(全美國民)為3.76萬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國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國居民)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倍。美國的物價怎麼可能比中國低呢?
所以,去美國的時候,我還是帶了一個大皮箱。我犯了想當然的錯誤。到美國後才發現,美國除人工服務(如理髮等很貴,美國的勞動力價格高,沾著人工的都很貴)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於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有點瞠目結舌。而洛杉磯的物價在美國還數比較高的,如果到俄勒岡州更便宜 ——購物不用繳納8%—10%不等的稅。
在洛杉磯的一個購物中心,我見到了那些國內賣得昂貴的品牌,在以很低的價格出售(在美國基本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在國內一套賣3萬元左右的Armani(阿瑪尼)西服,在這裡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錢就可以買到。意大利產名牌皮鞋同樣如此。牛仔衣更便宜。lee或levi’s的牛仔褲,一般而言,便宜的十幾美金,貴點的20多美金。牛仔上衣貴一點,一般三、四十美金。
汽車、家用電器類商品更便宜。寶馬Z4的價格,廣告上標注的報價為29881美元(排量大、配置高的價格要高),國內的價格,聽一位朋友介紹,大致在50 萬元——80萬元人民幣之間。一般情況下,同樣品牌同樣配置的車,美國的要比國內的便宜一半左右。我幫家裡帶了一台筆記本電腦,同樣品牌同樣型號同樣配置的電腦,在美國是499美金,而在國內電腦市場的報價為6000元人民幣(商場的報價更高),而且,供應美國市場的產品質量要優於供應到中國市場的產品質量,日本的產品尤其如此。只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是供應到外國的產品質量要遠遠高於中國國內。我在美國買的幾件中國制造的產品,用起來都非常好用——這種感覺令人有點難過。
在美國購物特別放心,不管買中國產品還是其他國家的產品,質量都有保障,並且,服務非常好,在一定期限內可以退貨或者調換,商家仍會熱情接待。
所以,中國人到美國後,即使平常不太喜歡購物的,也忍不住買些東西。我為家裡人買了兩箱東西,主要是衣服和鞋子,其中,包括三套西服。在交錢的時候,遇到一群中國去的游客,購物之多可用瘋狂來形容。在一個賣箱包的商店,幾乎每個從中國去的人都買兩個以上的箱子,因為,他們要裝下所買的商品。他們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驚詫著:「這裡的東西怎麼會比國內便宜這麼多?!」我可以聽出他們心中的不平衡。是的,連我自己都有種酸楚的感覺。如果不是這一次親歷,我哪裡想得到,我們在承受著怎樣的物價?
在回國的時候,在洛杉磯機場,我看到很多中國人在商店購買大中華香煙和茅台酒——至少三分之一的人購買了其中一種。原因同樣是便宜,且不會買到假貨。
住宿的價格也不貴。我前後住了4個四星級或五星級酒店,網上預訂,每天的價格大致在90美元左右,不同的是,有的提供免費上網,有的要收費。住宿最便宜的是拉斯維加斯,當地的酒店之豪華令人驚歎,而價格卻非常便宜,意在吸引更多人前去旅游、賭博。有意思的是,拉斯維加斯的酒店上網費用高,顯然是不鼓勵在屋裡上網的。
穿的、用的便宜,吃的也便宜。
在洛杉磯「小台北」的一個中餐館,我們四個人點了魚、蝦、蟹等,每個菜的平均價格大致在6—7美元左右,非常豐盛的一頓午餐,分量很足,沒有吃完,一結賬,只有49美元,我以為老板賬算錯了,問了一下的確如此。在美國,我吃過兩次麥當勞,其套餐的價格一般在4—6美元之間,絕對價格看起來比中國高一些,但是,它的飲料是隨便喝的,漢堡包的分量比中國的至少多出一倍,薯條同樣如此。我們五個人點了5份套餐,有三人沒有吃完就已經吃飽了。我所了解的幾所美國中小學,都提供早飯和午飯,兩頓飯都按照孩子的營養所需配置,是比較豐盛的,而兩頓飯一天僅收1美元。1美元即使在中國國內也不算什麼,但在美國,在一個咖啡館,看到標注1美元的咖啡,真的一點也不稀奇。想想看,假如我們每個月4千元的收入,花費1元就可以喝咖啡,三、四百元就可以買台筆記本電腦,200 多元就可以買一雙名牌意大利皮鞋,50元錢就可以請幾位朋友吃一頓,那是什麼概念?
美國的通訊價格也便宜。在洛杉磯,一位華人朋友告訴我,每月25美金就可以隨便打國際長途。如果用一種卡打,從美國到中國,每分鍾只有幾美分的價格。為了方便,我買了一個手機,價格12.5美元,含部分通話費。需要提醒的是,去美國,千萬別在賓館打國際電話,那可不是一般的貴,打十分鍾不到就相當於你多住了一天!
美國汽油的價格也比中國便宜,美國的油價以加侖計量,1加侖=3.785升(英國為1加侖=4.546升),折算以後,絕對價格也比中國略低一點。當然,中美油價不能簡單這樣對比,美國的油品質量更高一些;中國養車要繳納養路費等各種費用(養路費名義上取消,實際上換個新馬甲繼續留任,最典型的中國特色之一吧),而且,收費公路如林,逃都逃不脫。而在美國,絕大部分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都是免費的(美國的高速公路叫freeway,免費的,可謂名副其實)。我在美國期間,從洛杉磯到聖地亞哥再到拉斯維加斯,平均每天都有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驅車在路上,沒有遇到一條收費公路(也難怪,全世界收費公路14萬公裡,其中10萬公裡在中國,占全世界70%)。
在美國,體驗最深的是速度!一輛輛汽車,飛快地奔馳,耳邊是嗖嗖的聲音,剛開始的時候我感覺有點緊張,幾天後才慢慢適應。由於沒有收費公路,人們以一種更高的速度和效率到達目的地。這種速度和效率,在我看來,是多麼的令人望而生畏!又是多麼的羨慕!因為,在它背後,是一系列的諸如體制、公共服務等等因素,而這種不起眼的對比,意味著,美國在以更快的速度拉開與我們的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房價》發出後,一位美國朋友給我來電話,說我博文中提到的房價其實是比較高的,美國大部分地方的房價低於我博文中提到的。加州的就業機會多,房價就高。美國的房價以紐約為最貴,其他就是加州等地了,主要由就業、治安、環境、購買力等因素所決定。對亞裔美國人來說,距離學校近的位置更重要,因而,房價也會高些——亞洲移民更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高收入、低物價、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美國公民願意消費、敢於消費甚至超前消費的根本原因。由於美元處於貶值軌道,而中國等國家又拼命借錢給他們(實際上是向美國輸出福利),使得美國的消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寫到這裡,想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33.4%,投資對GDP的貢獻占7.3%,消費的拉動作用僅為4%(即使這個數據,也有部分是從投資「轉換」來的,不然更難看),而出口則下拉GDP3.6%。當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提出拉動內需的時候,卻忽略了一些基礎和前提:增加民眾收入、降低物價、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此,哪個人掙錢不願意消費呢?實際上,這幾點,正是困擾中國,導致中國消費內需不振的根本原因。
在美國訪問期間,我放棄了很多玩的機會,而是用大量時間了解美國的情況,以便為國內的民眾,也為決策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作為一位深愛這個國家的普通公民,作為一位出身於貧窮家庭,對底層弱者的艱難生存狀況有著切身感受的公民,我希望自己的祖國變得足夠強大,而這一切,都需要有民富這一前提,民富才能真正啟動內需,而要民富,又必須有公眾的話語權得到充分表達和重視作為前提,唯有此,才能抑制強勢利益集團對弱者的掠奪和侵害,才能抑制腐敗,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上幾篇在美國的感悟,大部分都是親身經歷的,部分是聽在美國生活了30年以上的華僑的介紹的,盡管非常努力,但由於在美國停留時間有限,接觸人有限,本人的知識和悟性有限,難免有不足或不夠嚴謹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