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7日訊】自上海世博開園以來,中國人的隨地吐痰、上衛生間不沖水、隨地亂扔東西、隨地亂躺、大聲叫嚷甚至小孩隨地大小便等種種不文明舉止再次讓世界大開了眼界,在外國人驚詫、厭惡的同時,不少國人亦羞愧難當。當然,類似不文明的舉止,並非只在世博園呈現,在走出國內的中國人身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更讓人不解的是,許多中國人對此等行為並不以之為恥。
對此,不少人撰文分析原因所在,有人甚至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源,稱此乃我們先人留下來的陋習,因為古人「科技落後,生活不發達」,所以當然就不講衛生、不講文明了,幾千年的陋習當然是絕非是短時間能改的了。
抱有此種觀點的人可謂大謬矣。事實上,雖說中國古代並沒有今人的飛機、汽車、電話、家電等所謂高科技設備,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生活質量較今人為低。實際上,中國古代的科技走的是另外一條發展道路,並達到了今人難以想像的先進程度;而中國古人的文明,不僅體現在日常禮儀方面,更體現在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乃至對衛生的講究上。
當幾百年前歐洲的貴族尚將整個牲畜、家禽等擺在餐桌上進行野蠻分食時,當幾百年前歐洲人在戲院觀賞歌劇隨意吐痰之際,當幾百年前不少歐洲人終其一生都不洗澡時,在文明業已高度發達並遙遙領先的中國,卻是迥然不同的場景,這場景曾為許多國家的人所仰慕、欽羨。
早在兩千多年的先秦時期,古人就開始講究個人衛生,主張「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沐浴有時甚至是一種很重要的禮儀,體現了尊敬之意。比如皇帝在祭天之前,都要沐浴。漢代還規定官吏每5個工作日後有一天可以休假洗澡,叫做「沐休」。喜愛乾淨的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還寫了本《沐浴經》。
最早的浴室當然為皇家所有,至少在周代就業已存在;大約在漢代,民間浴室就在寺廟中出現,如始建於東漢的陝西扶風法門寺遺址就曾發掘出浴室。據宋朝人記載,當時僅佔全寺面積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另據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所載,寶光寺中也置有非常大的浴室。
宋代,專門針對平民百姓的浴池出現,並一直延續至今。宋代洪邁《夷堅志》還記錄說,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間。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代來到中國後,曾發出這樣的驚呼:「中國人每天都沐浴洗澡!」而這在當時的歐洲來說是不可以想像的。除了平日的沐浴外,元代《析津志》還記載:有士庶之家,在女兒出嫁前,一定要將其送入浴池徹底沐浴,可見洗澡已融進了婚俗禮儀。
重視身體潔淨的古人,對於自己的儀容當然也十分在意。古人在熏香沐浴、擦臉、擦身體上,各有不同的材料,非常講究。珍珠霜、粉、胭脂、桂花油、髮蠟、香袋……等都是古人修飾儀容的日常用品,他們對於頭髮的順滑更是十分在意。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個人洗完頭之後在梳理頭髮的樣子。頭髮梳理整齊後,還要挽成髮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髮髻外面要用帛包好,然後再戴上冠,非常講究。一個人如果頭髮雜亂,只能說明此人生病或遭遇了不幸。
而對於口腔衛生,古人也是十分注意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有了保護牙齒、清潔口腔的記載。古人通常用酒、醋、鹽水、茶及溫水漱口或以青鹽擦牙等方式來保持口腔衛生,後來也從僧人那裏學會了咬楊枝清潔口腔的習慣,即依靠咬嚼一種叫做齒木的枝條,摩擦牙齒表面,同時還用它刮舌,確保祛除細菌。史料亦載,早在6世紀的南梁,就有一種名為「口齒烏髭」的東西可以起到對牙齒增白留香的作用;唐宋時期更是出現了含中藥的「牙膏」,如宋代的《太平聖惠方》中就已載有詳細的藥膏藥齒法。
古人對於衛生的講究,甚至從小孩子就要教起。如蒙學名著《弟子規》中就寫道:「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一個從小就養成了衛生習慣並懂得禮儀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一個不講文明之人嗎?
對於生活垃圾,古人隨手亂扔的現象更是極為罕見。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懂得將垃圾集中處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來堆放垃圾;並且知道解決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燒掉,燒不掉的就掩埋起來。戰國時期甚至有將亂倒垃圾的人處以砍手的重刑。再有像做豆腐、釀酒的人家必須修好排水溝渠,否則會遭人唾棄。對染坊之類污染更大的作坊,古人就更加注意防範了。如蘇州虎丘山山門內壁上嵌有一塊題有「永禁虎丘染坊碑」字樣的碑石,當地人稱之為「禁染碑」,就是因為清朝時期,這一帶染布的作坊太多,作坊主不注意環境保護,將污水任意排入河中,污染河水,所以官府禁止在這裡開染坊。
此外,打掃衛生,保持環境整潔,也是古人必修的功課。古人有定期打掃屋舍的習慣,周書《秘奧造宅經》中記載,古人經常要「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至今很多節日還保存這樣的習俗。《朱子治家格言》中要求兒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至於古人是否有隨地吐痰的習慣乃至古代王朝是否有限制國人隨地吐痰的告示,包括野史在內的中國史籍都不見記載。大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沐浴下,古人以立德為本,而且遵循禮儀。心中有德,言行自然會考慮是否妥當,隨地吐痰屬於人們所不齒的行為,古人自然不屑來討論其合法性的問題。
有今人研究認為,古人吐痰,往往是拉開袖子,將口水吐在袖中,或者用方巾裹之放入懷中,一些地方還配有「痰盂」專門用來備給不方便之人吐痰之用。唐朝時甚至有對隨地吐痰的胡人(外國人)的罰款,用以警告他們不得在大街和公眾場所內行如此不雅之行為。可見,隨地吐痰乃是不文明之舉古人早已認識到。因此,我們可以說,隨地吐痰,絕非中國人正常的習慣,也絕非是老祖宗傳於今人的陋習。當然,古人有「吐口水」的習慣,但多是在對某人、某事極其憤恨之時才會行如此之事,表示唾棄,與吐痰還是兩碼事。
那麼,從什麼時候起,中國人變得如此不文明起來了?變得如此粗鄙起來?當然與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背離乃至摒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基礎的,「天人合一」代表著古人的宇宙觀,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成為規範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準。浸染在這種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中國人,自然是敬畏天地、忠於社稷、重視家庭、講究文明。
但是自宋代起,傳統文化開始不斷遭到破壞併發生了對傳統的背離。「五四」以後,一些急功近利的知識份子也試圖從否定傳統文化、靠攏西方文明中尋找中國的出路,但是文化領域的衝突與演變一直是學術性的爭鳴,並沒有國家暴力的介入。民國時期,民間尚保存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對於許多人、特別是受過教育的人而言,衣冠整齊、談吐優雅、不隨地吐痰等依舊是評價一個人修養的重要標準。
1949年中共建政後,把文化的衝突上升到關係中共自身存亡的高度,因此對文化採取了搗毀砸爛式的直接破壞和「取其糟粕,去其精華」式的和濫用式的間接破壞方式。「文革」更是將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共產黨顛覆著人們的良知理念,使人們背離著民族的傳統。為了否定傳統文化,它宣揚以粗俗為美,併發動了「上山下鄉」運動,要求人們向那些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行為粗鄙的工人、農民學習。經過中共的數次運動,中國人、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不再追求禮儀,不再講究文明,甚至也不再認為隨地吐痰、衣冠不整、行為懶散、滿嘴髒話之類是失禮行為,更有人認為言談舉止不雅,無礙大局。這一切難道不是拜中共所賜嗎?
看來,在這個禮樂崩壞的時期,中國人若想不再在世人面前出醜,若想恢復曾經有的文明和禮儀,一定要拋棄殫精竭慮破壞中國傳統文化並與之根本不相融的中共,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巨大傷害,而且還正在將我們的民族帶入深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