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吃雞好貴 台農技團輔導養雞
【大紀元9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太子港1日電)海地雖然臨海,但吃魚不多,雞肉才是食用肉類大宗,然而雞肉大多進口,價格並不親民。台灣駐海地農技團擬定養雞計畫,盼6年內將海地進口雞隻比例降低3成。
海地太子港擁擠的馬路上,偶爾可以看見小販在路邊烤雞腿,每支售價約60到70古德(新台幣48到56元),這個價格對台灣來說,已是不低,對80%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海地來說,更是奢侈品。
台灣駐海地農技團長向水松說,海地的雞隻不少進口自鄰國多明尼加,自產比例還可以提高,為協助海地降低進口量,因此規劃輔導養雞產業計畫。
農技團的養雞計畫期程從民國100年到105年,重點包括計畫生產肉雛雞,以低於進口的價格賣給農民;協助農民進行飼料等材料統一採購,以壓低飼養成本;建立標準生產流程,將飼養技術移轉給農民;協助組織農民產銷團體,建立共同運銷制度等。
養雞分成蛋雞、肉雞、蛋肉雞。向水松分析,肉雞的市場發展潛力較大,成本也不特別高,可與多明尼加雞隻競爭,因此農技團的輔導重點放在肉雞,盼6年後能將肉雞進口量降低3成;雞隻進口量降低、增加自給供應比例,就能減少外匯支出,改善海地農業經濟。
根據農技團資料,海地目前每年生產約100萬隻肉雞,預計6年後計畫結束,每年可增加生產36萬隻肉雞。
向水松說,雞隻長得快,回收資本速度就快;養雞或養豬,最主要的成本都是飼料,而飼料都在大國手中。為解決飼料來源及價格問題,他認為,一方面可試著使用當地材料作為飼料,一方面也可嘗試,若自多明尼加的飼料進口量大,是否可壓低價格。
此外,他說,養雞計畫可結合農技團的竹林計畫,用竹子製作養雞所需的雞籠,剛好把農技團在海地的輔導計畫串連在一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