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和媽媽到小朋友鵬鵬家做客,沒想到發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丹丹先是把小主人鵬鵬的玩具丟得到處都是,緊接著又出手打了鵬鵬。當媽媽說了丹丹幾句後,她又開始大哭起來。沒過一會兒吃點心的時候,丹丹又大喊大叫鬧著要吃主人家裏沒有的水果。短短兩個小時的拜訪,讓丹丹的媽媽和鵬鵬一家精疲力竭,不知對這位 「小公主」如何是好。
那麼丹丹的問題到底在哪里呢?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之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丹丹的父母沒有給丹丹制定一個明確的行為界限,從而養成了她任性的不好習慣。這種不好的習慣在一些公開的或社交的場合中更是暴露無遺。
每天幼兒都需要被迫地或主動地做出許多次選擇和決定。如果他們沒有正確的引導,這一過程對幼兒將變的複雜和困難。父母的職責就是為孩子制定合理的行為界限和規則,以幫助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和選擇。簡言之,就是讓孩子能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情。
對幼兒來說,合理的規則和明確的界限會使他們感覺到一種有序感,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另外也有利於發展孩子將來的學習技能和社交技 能。如果孩子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父母來說,今後在管教孩子方面就 會減少很多麻煩。尤其在孩子四、五歲這一年齡段正是培養這一習慣的好機會。不然的話,任意的讓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後果就如脫韁的馬兒一樣難以把握。
父母為孩子制定行為界限需要以下幾項因素:
許多許多的耐心
同情心和理解
堅持
愛
尊重
讚揚和鼓勵
這裏所說的「愛」,是一種嚴格、合理的愛。而不是嬌慣的,無原則的愛。有一種父母叫「Marshmallow Parents」,意為「軟糖父母」,這類父母總是盲目地隨從孩子的意願,只要孩子高興、不哭不鬧就行。結果反過來,孩子則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地。真正的「愛」應是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和麵對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樣的「愛」才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愛。
如何為孩子制定行為「界限」?
第一步:制定規則。
這裏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的年齡和成熟程度,如六歲和四歲的孩子的規則就不會一樣。小孩子一樣需要有獨立行動和思考的空間,同時又需要有一定的限制。父母的角色就是提供給他們這樣一個安全、有序的環境。我對四歲的兒子制定的幾個基本原則包括,不有意傷害他人和物品;有禮貌;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他人。
第二步:經常地和孩子講清楚這些規則的含義。
孩子需要明白這些規則的具體內容和觸犯這些規則的後果是什麼。記得兒子有一次把書皮扯壞了,我告訴他「寶寶最喜歡聽故事了,現在你把書扯壞了,就再也沒有故事看了,圖書館的阿姨也不會借書給我們了。怎麼辦呢?」。兒子開始時有點似懂非懂,但從此以後再也不亂扯書了。
第三步:堅持
父母需要持之以恆地、不斷地糾正孩子的「出界」行為,有時候這樣有點難,父母工作很忙的時候,很累的時候或者在假期中,而且孩子們也總是在不斷的試探這些界限是否還在那裏。但是您千萬要堅持,要知道如果您經常改變這些規則,會讓孩子變的迷惑不解,或者認為所謂的「規則」並不重要而丟在腦後。這裏有一個問題要說明的是,父母並不是事事都要管,而是當孩子的行為觸及那些「界限」的時候再管,而不是總是跟在孩子後面嘮嘮叨叨。
第四步:獎罰並施
獎勵是在事情已經發生過以後,家長要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讚揚。鼓勵,則正好相反,是在事情可能發生之前,鼓勵孩子採取正確的行為。如在進餐前,媽媽告訴孩子「寶寶最乖了,不挑食,多吃蔬菜,媽媽最喜歡你這樣了。真是一個好寶寶」。如果寶寶做到了,進餐結束後,媽媽給寶寶鼓掌,「你看,我就知道你能做到,真是一個好孩子。怪不得大家都喜歡你。」
在採取懲罰時,家長要注意態度和語氣。如果和平時一樣,孩子接受到的資訊可能會是「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從而並不在意。但如果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可能會產生恐懼或反抗的心理,時間長了,把孩子搞皮了,就沒有作用了。家長此時最好的語氣是慢一些,低一些,讓孩子注意到這時您有些不同,同時可以採取一些更有效的身體語言,如與孩子目光對視,俯下身體和孩子面對面,把孩子抱起
來,或挪走一些相關的物品。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取消他們的一些特殊活動或特殊待遇(Special Treat),這一點比較靈驗。@*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