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信仰.信託.信心
【大紀元8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鄺承好綜述)一個龐大如八達通的公共企業系統,其行政總裁最終要以辭職去補救行政失職帶來的風波,事件除了揭示了社會企業公信的崩潰,更多應是對社會的精神教育。
著名美國企業律師及國際企業管治(corprorate governancy)倡議者蒙克斯(Robert Monks)3年前的一本警世專書『民主企業』(Corprocracy)早就現世國際經濟模式,及其引致的社會隱憂,提出了警號和分析。
記者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蒙克斯抓住了跨國大企業引致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本問題:人本道德的沒落和承擔的破產。他在其著作中指出,即使如美國這樣號稱民主管治的國家,夢想靠法律和政制能成功管治超級跨國企業對公眾財產的『騎劫』(hijack),是妙想天開的事。
單在美國的眾多經濟個案裏,太多的例子說明,政治法制是由經濟利益引導的。這些國際企業的行政總裁(CEO)的個人濫權空間和脫逃渠道,實在設置得太微妙了。如果無法在這個攬權核心重建一種承擔和信任的文化(a culture of accountability),公眾的信心只會不斷的被背信的案例打擊,最終信心落得蕩然無存。
承擔的文化其實來自信仰。我們不能說美國是一個無信仰的國家。可是信仰作為一種集團形式,抑或一種精神體現的能力,往往在很多社會公共行為中,赤裸裸的暴露出來。蒙克斯提到信託的道德(fiduciary),怎樣才是堂堂正正的賺取公平的『好』利潤(’good’ profit),是所有這些行政總裁都要學到的基本操守。
作為一個被稱為『股權活躍份子』(shareholder activist)的這位作者,他倡議大小股東都應行使其股權的影響力,催化這種對社會、對公平利潤、普世價值承擔的文化出現。只有透過股民的集體力量,令那些應為問責角色的行政總裁,由過去被政制和法例庇護的安全網走出來,面對公眾,面對社會產業,才有可能把崩潰的狀態扭轉過來。
陳碧鏵的辭職,不應該只停留在一件獨立的辭職事件來理喻。它應該引申更深化的社會企業管治文化的檢討和倡議,那才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