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高風
當今中國人有許多地方叫外國人看不懂。比如說,父母為督促兒女讀書,會採取當眾罵兒女的辦法:「你玩破音樂美術有什麼用?你也不看看鄰居的兒子,回回都第一。」可兒女讀書有成了,父母依然會恨鐵不成鋼:「你讀這麼多死書有什麼用?你也不看看你的同學,已經開公司做老闆了。」外國人就看不懂了,那中國人心裏讀書是有用還是沒用呢?中國父母心裏沒能耐的兒女是不是一錢不值呢?兒女也是一樣,多少父母操持了一輩子,最後還要老淚縱橫的跟兒女道歉:「父母對不起你啊!父母沒有本事啊,沒給你攢下房子,沒幫你找到工作。」似乎人在社會上沒有本事連兒女都嫌。
中國人讓外國人感覺聰明的有點勢利,由於把撈取名利的本事作為衡量人的絕對化標準,以至於信仰和親情都被沖淡了。結果社會上老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什麼東西有好處了就蜂擁而上,沒好處了就一鬨而散,社會上笑貧不笑娼。在人人為己、實用至上的觀念驅使下,過河拆橋、人走茶涼、得勢變臉的現象比比皆是。中華古風真的可不是這樣,隱逸之士人們不但不會看不起,相反認為他們非常高尚。下面是歷史上一些隱逸之士的故事,他們雖然缺白銀子、缺烏帽子,他們的德可一點不缺。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大兒子和三兒子。孤竹君想立叔齊當太子,等孤竹君去世,叔齊要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於是逃去。叔齊也不肯當國君,逃去追趕伯夷。於是國人立孤竹君的二兒子為君。伯夷、叔齊聽說周文王善於贍養老人,就前去歸附。等到了周地,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用戰車載著周文王牌位揮師向東伐紂。伯夷 、叔齊就拉住周武王的馬勸諫說:「父親死了不好好安葬,卻要大動干戈,這可以算孝嗎?身為臣子卻要殺死君王,這可以算仁嗎?」周武王左右想殺掉這兩個抗拒天兵的頑逆,姜太公說:「這是義人啊。」將二老扶開。周武王討平殷商,天下都歸附周朝,然而伯夷、叔齊卻以做周民為恥,不願吃周朝的糧食,就歸隱於首陽山,采薇果腹。等快要餓死時,伯夷、叔齊作了一首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據《史記》)
這兩個現代人看來不識時務的老迂腐被太史公列為列傳第一篇,可見古人與今人價值觀的巨大反差。尤其姜子牙,今人要問:他既然知道自己順天意而行,為什麼還要肯定伯夷、叔齊呢?這不是否定自己,扇自己耳光嗎?他還怎麼理直氣壯的伐紂?這體現了傳統文化和黨文化的巨大差異。傳統文化不是靠否定別人、消滅別人來「肯定」自己的;就算別人真的認識沒有自己高、做的沒有自己好,也不能將別人貶的一無是處。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只要不是十惡不赦,別人活著有別人的意義、別人的樂趣,自己只能勸善,不能強行統一。不能像黨文化那樣,自己覺得檔次高,就趾高氣揚,覺得低檔次的人活的丟人現眼,把「四舊」、「黑五類」任意作踐,恨不得趕盡殺絕,殺出一個「紅彤彤的北京」。
嚴光足加帝腹
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人,與漢光武帝是少年同學。小時候就有高潔的名聲。等漢光武帝即位,嚴光就改名換姓,隱居起來。漢光武帝思念他的品德,就畫上他的容貌派人到處去找。後來齊國上奏說:「有一名形象酷似畫中人的男子,披著羊皮襖在湖裡釣魚。」漢光武帝懷疑是嚴光,就準備高檔車馬,派使者前去徵召。請了三次才請來嚴光,將他安頓在北軍,週到款待。
司徒侯霸,字君房,與嚴光一向相識,就派西曹屬侯子道送問候信。嚴光不起身迎接,在床上抱膝踞坐,打開信讀完,問子道:「君房一向癡呆,如今位及三公,癡呆病應該好點了吧!」子道說:「侯公已是國家鼎足,不癡呆了。」嚴光問:「派你來他有什麼吩咐嗎?」子道說:「侯公聽說先生來了,思念不已,想馬上拜訪,但由於公務在身,不能如願。希望晚上先生能屈尊找侯公聊天。」嚴光說:「這不是癡話嗎?你還說他不癡!天子徵召我三次我才來。人主我都不想見,人臣我見他幹嘛?」子道請嚴光回信,嚴光說:「我手寫不了字。」就把信札扔給子道,口授道:「君房足下:你現在已經當上國家鼎足,很好很好。你懷仁輔義,那麼天下悅服;你阿諛順旨,就等著斷腰斷頸吧。」子道嫌少,說:「先生再添點?」嚴光說:「你是在買小菜嗎?」
侯霸收到回信,轉交給漢光武帝。漢光武帝笑著說:「真是狂奴故態啊!」當天漢光武帝就乘車出宮屈尊拜訪嚴光。嚴光高臥不起不予迎接,漢光武帝就親臨嚴光的臥室,撫摸著嚴光肚皮說:「子陵啊子陵,你就不能幫我治理國家嗎?」嚴光只顧睡覺不予搭理。過了很久,嚴光才張眼認真對視漢光武帝,說:「當年堯帝徵召許由當九州長,許由聽到了,討厭的洗耳朵。人各有志,何必苦苦相逼呢?」漢光武帝說:「子陵,我竟不能讓你向我俯首稱臣嗎?」於是歎息的上車離去。
後來漢光武帝又請嚴光進宮,然而只是敘舊,聊了一整天。漢光武帝找個機會從容問嚴光:「我現在比以前如何?」嚴光說:「陛下比以前稍微長進了一點。」晚上兩個老朋友一起偃臥,嚴光睡相不好,把腳無所顧忌的放在漢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客星侵犯御坐甚急。漢光武帝笑著說: 「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罷了。」
漢光武帝見嚴光不願從政,就授予嚴光諫議大夫官職,只需給朝廷提意見。嚴光不接受,回到富春山下種田。後人把他當年釣魚的地方叫做嚴陵瀨。建武十七年,漢光武帝又徵召他,嚴光不去。嚴光活了八十歲死於家中。漢光武帝非常悲傷惋惜,下詔命令郡縣賜嚴光家銅錢百萬、米谷千斛。(據《後漢書》)
傳統文化認為,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如果天底下人人都對統治者唯唯諾諾、誠惶誠恐,那個統治者一定是暴君。黨文化把邪黨意志強加給所有中國人,在邪黨統治下,嚴光這樣冒犯官威,那「偉大領袖」一定會勃然大怒,大喊:「給臉不要臉,把這個大右派給我抓起來!」嚴光坐牢流放還不夠,還要當眾公開「認罪認錯」,痛哭流涕的「悔過轉化」,徹底失去人格尊嚴。邪黨文化哪裏會把別人的志向、別人的尊嚴、別人的生命當回事?邪黨之邪,無與倫比!
管寧割席明志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齊相管仲之後。管寧小時喪母,十六歲喪父,親戚可憐他孤苦伶仃,一齊送他錢,管寧都推辭不要,自己借錢送終。管寧身長八尺,鬚眉俊美,與平原人華歆、同縣邴原交為朋友,遊學他鄉,華歆當時名望最大,被人號為「龍頭」、邴原號為「龍腹」、管寧號為「龍尾」。
華歆如同《紅樓夢》裡的薛寶釵,人見人誇,史書評價也很高。管寧卻從小就恬靜淡泊,經常笑邴原、華歆有經濟仕途之意。管寧、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一塊銀子。管寧揮鋤不顧,把銀子當作與瓦石無異。華歆撿起來,掂了掂、看了看、想了想,咬咬牙,使勁扔掉了。管寧、華歆又曾經同坐在一片蓆子上讀書,門外有大官坐著官車經過,軒冕如雲。管寧照常讀書,華歆扔掉書出門觀看。管寧就把蓆子割成兩半,與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等後來華歆當上司徒,他還是很會做人,不計前嫌,上書請求皇帝把官讓給管寧做。管寧聽說了,笑著說:「華歆本來就想當官場老吏,才把當官看作榮耀的好事。」華歆待人不錯,然而與管寧境界懸殊,他想給管寧的好東西,管寧只覺得噁心。
後來天下大亂,管寧與邴原、平原人王烈等渡海到遼東公孫度處避難。公孫度求賢若渴,準備好客房等待管寧。管寧見了公孫度,卻只談經典,不談世事,談完了自己回山谷蓋茅舍定居。但是管寧也讓公孫度受益了,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南,準備見機不妙溜之大吉,管寧唯獨住在郡北,表示自己長久定居的志向。人們漸漸跟從管寧,都來附近定居,一個月時間山谷就變成了街市。管寧就給百姓講授古代經典,教授傳統禮儀。管寧所居村落,百姓汲井水時或者男女混雜,或者爭來鬥去,混亂不堪。管寧就多買水桶水缸,分別放到井旁,打好水等百姓來挑,又不讓百姓知道是自己做的。來打水的百姓得了方便都很奇怪,問來問去得知是管寧做的好事,就各自自責,不再像以前一樣為打水爭來鬥去了。鄰居的牛踐踏了管寧的田地,管寧把牛牽到蔭涼地方,給牛飲水餵草,比牛主人照顧的還週到。牛主人得到膘肥體壯的牛後,如同犯了重罪一樣慚愧。因此管寧周圍一片祥和,聽不到人爭鬥打官司,遼東這樣的蠻荒之地也禮讓成風。百姓被管寧的道德感化了,公孫度坐享了社會安定的好處。公孫康攝政後,有稱王之心,想招納管寧當股肱重臣,卻始終不敢開口,對管寧敬畏到如此地步。曹操屢次徵召管寧、王烈等賢人,公孫康捨不得人才流失,壓下朝廷命令秘而不宣。而邴原生性剛直,喜歡議論時政,官僚都如芒在背,管寧對邴原說:「潛龍以不見成德,說話不合時宜,是招禍之道。」秘密叫他早早西歸了。
中原稍稍安定後,避難人士紛紛回鄉,惟獨管寧沉心靜氣,似乎要老死遼東。黃初四年,曹丕命令公卿推薦特立獨行君子,司徒華歆推薦管寧,於是曹丕徵召管寧。當時公孫康已死,懦弱的弟弟公孫恭繼位,公孫康兒子公孫淵富有野心才幹。管寧說:「公孫恭庶出,名份不正,下面又有人懷有異心,遼東將會發生變亂。」於是在遼東住了三十七年後帶著家屬過海應徵,公孫恭親自送到南郊,加贈衣服器物。然而管寧向西渡海時,卻把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三十七年送的禮物全部留下封還。後來公孫淵果然奪位稱王,被魏明帝發兵討滅,遼東死人以萬計。管寧歸途中海上遇到風暴,別的船都沉沒了,只有管寧坐的船安然無恙。當時風大夜深,船夫都暈頭轉向,正愁找不到停泊的地方,望見遠處有火光,就趕緊靠上去,找到一座小島。上島一看,荒無人煙,哪有什麼燒火的灰燼,同行人都非常奇怪,認為是神光護佑善人。曹丕授予管寧太中大夫官職,管寧堅決推辭不接受,自稱一介老朽日薄西山,只希望歸老鄉野。
魏明帝即位後,太尉華歆又要把位置讓給管寧,魏明帝下詔要青州刺史以隆重禮節將管寧請到京城。魏明帝年年徵召,年年八月賞賜管寧牛酒,管寧卻屢屢借口老病推辭。魏明帝就下詔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不來,是因為高尚守節呢?還是因為年老病重呢?」程喜上奏說:「管寧有族人管貢當州吏,與管寧是鄰居,我經常派他打探消息。管貢說:『管寧經常穿著黑帽布衣,隨時節披單披雙。出入屋庭,能自己拄枴杖,不需要扶持。四時祠祭,都自己操辦,頭上換上絮巾,身上換上遼東帶來的白布單衣,親自送上祭品,跪拜行禮。管寧小時喪母,不記得母親形象,經常為母親添杯酒,潸然淚下。管寧房子離水七八十步遠,他夏天經常到水裡洗手洗腳。以上是我從菜園窺視所得。』小臣推度管寧前後推辭的心意,是因為他自覺沒見過朝廷大世面,又年老智力衰退,所以不願當官,屢屢推辭。這是管寧自己想保全自己,不是為了堅守高尚的節操。」於是魏明帝打消了徵召念頭。
正始二年,又有幾位大臣聯名推薦管寧,稱管寧舊病痊癒,可以應徵;年過八十,志向不衰;兩天三餐,不改其樂;德行卓絕,海內無偶;厲俗獨行,前代莫及。於是曹芳備下舒適車馬、貴重禮物派使者前去徵召。管寧卻剛好去世了,時年八十四歲。曹芳於是拜他兒子管邈為郎中,後來為博士。當初,管寧的妻子先去世,親朋好友勸他另娶,管寧說:「我常常記起曾子、王駿妻亡不娶的話,認為說的好,難道我自己遭到喪偶之痛就要違背原來的心意嗎?」管寧平時遇到親戚、朋友、鄰里有貧困的,自己家裏即使糧食不滿一擔,也要分出去救濟別人。管寧與做兒子的說話,就教導「孝」;與做弟弟的說話;就教導「悌」;與做臣子的說話,就教導「忠」。管寧相貌非常恭敬,說話非常和順,遠觀他的品行,似乎高潔的不可接近,近距離接觸他,卻溫柔敦厚,如沐春風,事事都誘導人回歸善念,因此接近他的人沒有不被他感化的。管寧去世,天下不管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聽說了無不歎息,道德感動天下到了這種地步,真可謂極致啊!(據《三國誌》)
誰說不願俯首稱臣的隱逸就是政權的威脅,就是社會的廢物?恰恰相反,他們對權力這塊腐肉根本不感興趣,而他們的道德卻令整個社會受益匪淺。法輪功洪傳世界,全世界上億人修煉,使數千萬大陸民眾身心健康、重德行善,使末法濁世廣佈慈悲祥和之場,這給社會帶來多麼大的好處!海外正常國家對法輪功和法輪功創始人李大師的褒獎如雲,中共邪黨和江xx敗類卻不但不知感謝法輪功和李大師,竟連善良平和的法輪功都容不了,竟見不得法輪功學員人數超過中共黨員人數,非要把法輪功打倒不可,為此歹毒構陷、殘酷迫害,十年來幹盡了人間罪惡!多少惡人肆意流氓行兇,卻被中共慫恿包庇!多少法輪功學員堅守道德節操,卻遭到中共橫加迫害!在中共高壓下、矇蔽下,大陸社會善惡不分,正邪不辨,道德淪喪、物慾橫流,天災人禍,亂象環生!迷惘百姓惴惴不安,有識之士憂心如焚,正義之士怒髮衝冠!如此邪黨不滅,江賊不法辦,天理難容、人心難定!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