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本高催生穿梭城市間的「鐘擺族」
【大紀元8月3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城市生活成本高」正在催生為工作穿梭於城市之間的「鐘擺族」群體:A城上班,B城安家,藉助於現代化交通,往返於兩座城市之間,做鐘擺運動。他們中大部份是迫於就業或住房壓力做此選擇,這部份人的「遊走」,正成為兩座城市的一道風景,演繹著現代「雙城記」。
「鐘擺族」是指那些在一個城市工作,在另外一個城市居住生活的人群,他們或每天往返於兩地,或每週來回於兩城。這些人大多是白領,一般都是在比較發達的大都市工作,在相對悠閒的二、三線城市居住和生活。他們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單一城市生活工作模式。
A城上班B城安家 演繹現代「雙城記」
兩年前畢業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潘先生,在澳門一家大酒店工作,但居住在珠海拱北附近,每天早上他過海關到澳門上班,晚上回到珠海過夜。他說,開始時覺得煩,每天兩邊跑,但習慣了就不覺得麻煩了。「在澳門吃和住是最大的開銷,一頓簡單的工作餐要約50元人民幣,可是在珠海一餐50元可以吃得很好。雖然兩地來回像鐘擺一樣很無奈,但是用心去感受生活,感覺也不賴。」
尚未成家的27歲肖倩,在東莞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工作,父母在深圳,每個週末回深圳,週一早上九點半前到東莞,每週一次在兩城市之間做著固定的鐘擺往返。
在房價的遙不可及、就業的艱難困境、消費的捉襟見肘及生活的侷促不安等因素,正催生著像肖倩一樣「工作在此城,居住在別處」的「鐘擺族」,並且有增加趨勢。
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珠三角每天大約有7萬至10萬人往返於廣深城際鐵路上,在上海與杭州間的「鐘擺族」每月約有6萬人次,而京津高速鐵路開通以來已累計運送乘客超過1000萬人次。
據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2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4%的人確認身邊存在「鐘擺族」,其中23.7%的人表示「很多」。
調查還顯示,「城市生活成本高」成為「鐘擺族」出現的首因,67.4%的人選擇此項;其次是「城市房價高」(60.9%);排名第三的是「城市不斷擴大」 (49.3%);44.6%的人認為「交通便利」促使「鐘擺族」產生;35.5%的人認為是「年輕人選擇多元化」的結果。
每日都在馬不停蹄地趕路,穿梭於兩座城市之間,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了這如鐘擺般的生活?
怕做房奴甘做鐘擺族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說,成了國際都市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限的城市空間變得更為擁擠,房價、物價隨之上漲,年輕人只能去郊區或其他城市買房或租房。
也有「鐘擺族」網民說:「要是能買得起房、過得下去,我才不願每天擺來擺去,猶如被人拿了指揮棒在身後監工一樣。」
家住在蕪湖的李明,1年前因人事調動從蕪湖來合肥工作,兩地奔波有時也自駕趕路,順便「沿途兜風」。他說,他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上大學時一到週末就往家跑,自我感覺有點戀家癖。現在在合肥工作,這種習慣還是一直保留。「我一度厭倦了長途上班,現在也習慣了,無聊就看看風景。」
李明的未婚妻是蕪湖人,大學畢業後就在蕪湖參加了工作。如今小兩口面臨買房結婚問題,他們算了一筆賬:「我們倆的月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合肥市區的新盤單價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稍微好一點的位置價格更高;如果想買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保守估算置業總額也要在80萬元左右,按照首付兩成、貸款30年計算,即使存款足夠也要交齊15萬元,以後每個月仍要拿出數千元左右的開支用來還貸,如果現在要孩子,那生活上就更捉襟見肘了。但如果在蕪湖買房子的話,會省很多錢,壓力小了,也比較現實。」經過反覆考量,夫妻二人最終買下了蕪湖一套40萬元的房產,同時也加入了鐘擺族行列。
在廣州某技術學院任教的馮小姐同樣是「鐘擺族」,她的先生在江門某醫院工作。兩人都不願意放棄彼此的工作,商量、比較後在江門買了房子。馮小姐星期一到星期四都住在學校的宿舍,星期五下午就回到江門過假期。
馮小姐表示,「廣州到江門就一個半小時車程,而且還是全程高速,很舒服,沿途的風景也不錯;而在廣州一塞車就是一個小時。我現在喜歡上這種生活了,至少在江門房價、物價都低一些,壓力也小一點,環境又舒服。」
今年大學剛畢業的郭麗,簽約公司在北京三環內,可她租的房子卻在五環外。雖然上下班路上就要花差不多兩個小時,她也並不在意。「我現在年輕,習慣了感覺也挺好。」在郭麗的公司,也有一些主管把房子買到郊區,除了市區房價高的原因外,也有人是因為喜歡郊區的安靜和舒適,「他們是自願『鐘擺族』。」
不過,對於「鐘擺族」,還是存在著距離空間的障礙,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 (//www.dajiyuan.com)